理学 >>> 物理学 >>> 原子分子物理学 >>> 原子与分子理论 原子光谱学 分子光谱学 波谱学 原子与分子碰撞过程 原子分子物理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61-75 共查到知识要闻 原子分子物理学相关记录360条 . 查询时间(0.796 秒)
从原子尺度理解化合物“结构-物性”间的构效关系是物质科学领域的基本问题,厘清物质微观局域结构的统计特征,有助于科学家更好地阐释物理、材料、化学等学科中的科学问题。当今,广泛使用的物质科学基本数据多源自20世纪中后期,数值较为陈旧。例如,物质科学领域广泛使用近半个世纪的离子半径数值源自20世纪60年代的统计数据,随着材料科学数据的积累,海量数据将带给物质科学领域新数值与新认知。
2022年8月5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中科院量子光学重点实验室冷原子物理研究团队在冷原子系综的温度快速测量和低温组分筛选实验研究中取得新进展,对冷原子量子传感和空间冷原子物理装置等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相关工作发表在Photonics Research。
太阳光不仅是植物光合作用的能量来源,也是一种重要的环境信号,调节植物的生长发育进程。其中幼苗光形态建成受光质、光量的精确调控,涉及不同的光受体和一系列信号调控因子。COP1是光形态建成的一个明星蛋白,它作为一种E3泛素连接酶,与目标蛋白互作并促进其降解,COP1在植物和动物中广泛存在。真核生物的基因大多含有内含子,转录形成前体mRNA,通过动态剪接组装,形成成熟的mRNA。可变剪接也称选择性剪接,...
《美国物理学会新闻》近期发表了题为《一千年前的气候是什么样的?向氩-39要答案》的新闻报道,作者Tess Joosse是威斯康星州麦迪逊市的一名科学记者。文章介绍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团队关于氩-39原子阱痕量分析技术的最新进展。以下内容来自《美国物理学会新闻》:在青藏高原的冰川上和南极冰盖的底部,古老的冰层中保存着来自多年前地球大气的氪-81和氩-39等稀有气体同位素,它们包含了关于过去气候的微小线...
2022年7月14日电 有机小分子在以分子筛为代表的多孔材料中的单分子成像与构象研究,是深入理解其相变、吸附、催化和相互作用过程的基础与关键。其中,有机小分子(吡啶,苯,噻吩等)在室温或更高温度下的原子级成像,一直是电子显微学领域的圣杯。
近日,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上海光源科学中心)副研究员陈济舸与华东理工大学教授方海平团队、东南大学教授孙立涛团队、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教授郑海梅团队等合作,在原子尺度下三相反应的机制研究中取得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Solid–liquid–gas reaction accelerated by gas molecule tunnelling-like effect(DOI:10.1038/...
2022年7月2日,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上海光源科学中心)的陈济舸副研究员在原子尺度下三相反应的机制上取得进展。陈济舸副研究员作为理论部分第一作者,与华东理工方海平教授团队、东南大学孙立涛教授团队、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郑海梅教授团队等合作,以“Solid–liquid–gas reaction accelerated by gas molecule tunnelling-like ef...
压电现象源于材料的非中心对称结构,这种结构依赖性严重限制了压电材料种类。理论上,基于表面修饰的对称性破缺可用于增强材料压电性能。例如,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结果表明,中心对称的石墨烯可通过特定原子(F、H)的选择性吸附获得压电响应,但此类研究大多局限于理论模型,实验手段难以实现。2022年来,单原子在催化领域受到了广泛关注,研究者利用金属原子与载体的配位作用改变材料表面化学结构,获得催化性能提...
近日,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郑安民研究团队和清华大学陈晓、张晨曦、魏飞研究团队合作在亚纳米尺度下原位研究分子吸附扩散机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研究采用分子筛皮米电镜原位成像策略并结合从头算分子动力学模拟,实现了小分子吸脱附行为和分子筛骨架结构动态演变的原位实时观测。首次发现了刚性分子筛的亚单胞拓扑柔性结构特点,揭示了分子扩散突破孔径限制的微观机制,在分子筛择形催化基础研究领域取得重大进...
原油沥青质是原油中富含杂原子化合物的极性组分,主要来源于干酪根的早期热降解,具有与干酪根类似的分子结构。由于受到大分子结构的保护,键合于沥青质网络结构中的分子化合物在原油生物降解、热演化等地质作用过程中受到的影响较小,富含有丰富的地质、地球化学信息。原油沥青质中的键合态分子化合物可通过不同的热解、化学降解等技术释放,其中的烃类组分(饱和烃和芳烃)已被充分的研究和广泛应用,但是很少关注其中含杂原子的...
2022年6月6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生物分离与界面分子机制创新特区研究组(18T7组)卿光焱研究员团队设计并制备了一种环境友好、多模式、可转换的手性光子薄膜。该研究为先进防伪材料的设计提供了新思路。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广泛使用(如物联网、大数据等),二次电池的高存储能力、安全可靠性至关重要。金属锂电池由于较高的比能量,被认为是下一代颇有潜力的高比能电池体系,而高活泼的金属锂负极与液态电解液间的副反应带来的安全隐患,使金属锂电池的实际应用进展缓慢。相比易燃的液态电解液,固态电解质安全性更高,而离子电导率较差,一般均需在高温下运行(60-80°C),电池很难在室温下正常工作。如何提升该类...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纳米与界面催化研究组(502组)在担载氧化物纳米结构的动态调控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团队基于气氛环境和载体界面的限域效应,构建了尺寸及结构可控的氧化物纳米催化剂。
近日,清华大学化工系骞伟中课题组在分子筛交生相结构精准合成及高空间分辨率电子显微学结构表征其本征路易斯(Lewis)酸性位方面取得突破,丰富了分子筛催化的基本构效关系认识。
2022年5月19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通过研究蜜蜂与猕猴桃花挥发物之间的关系,揭示了东方蜜蜂和西方蜜蜂对猕猴桃花挥发物的行为差异。相关成果发表在《应用昆虫学报(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ntomology)》上。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