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生物学 >>> 生态学 >>> 区域生态学 >>>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要闻 区域生态学相关记录61条 . 查询时间(1.277 秒)
为积极响应党中央大兴调查研究的号召,中心包莲教授团队依托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年度一般项目“地方性知识促进北方生态屏障打造的路径设计研究”(项目编号:20BMZ154),利用暑期赴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新巴尔虎右旗、陕西省镇安县等北方重要生态屏障区,就生态治理、社会治理等问题开展调查研究。
气候变暖对草地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是不可逆转的。高寒草甸是青藏高原的优势生态系统,因其对全球气候变化响应的敏感性而备受关注。然而,气候变暖对高寒草甸生物多样性与生产力关系的影响目前还没有统一认识。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青海省寒区恢复生态学重点实验室研究团队以高寒矮嵩草草甸为研究对象,从群落水平和功能群水平开展了物种多样性与生产力关系对长期模拟增温的响应研究。结果发现,高寒草甸物种多...
气候变化仍在加剧,适应气候变化已成为全球共识。干旱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尤为敏感脆弱,厘清其对气候变化的弹性与调控机制是科学制定适应气候变化的基础。
草原是陆地表面与森林、农田一样的重要绿色覆被,草原的变化关系着经济发展、生态与环境的改变、人们生活条件与生存环境的变化及生态安全。温性草甸草原生态系统是植物种类最丰富、景观最华丽、生产力最高、自然条件最优越的一类草原生态系统类型,全面、深入、系统地研究草甸草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不同干扰及其变化规律、可持续管理等重大科学问题,将为建立草甸草原生态系统科学管理模式、维护生态平衡决策提供科学的理论依...
青藏高原作为我国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其农牧业供需安全与高质量发展关系到边区稳定和国防安全。青藏高原耕地面积少,粮食产量较低,且对气候变化敏感。为此,中科院地理资源所史文娇研究员团队针对青藏高原粮食供需水平,从青藏高原历史粮食供需时空格局,气候变化对粮食产量影响,以及未来粮食供需预测三个方面深入开展研究并取得了系列进展。
在生态环境脆弱的西南喀斯特地区,强烈的岩溶作用形成了复杂的地表、地下双重水文地质结构,该区域水文过程迅速且植物生长易受水分供给不足的限制。因此,深入了解喀斯特坡面关键带水文过程及其与植被的相互作用对该区域旱涝灾害防控、植被优化配置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以往基于模拟降雨(降雨强度为40至120mm h-1)的研究表明,喀斯特坡地壤中流符合“充填-溢出”理论,而地表径流满足“超渗-蓄满”产流机制且...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引起了高寒草地的退化,其中毒杂草入侵是草地退化的重要指示因子。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青海省寒区恢复生态学重点实验室以甘肃马先蒿为研究对象,对其种群扩张不同阶段展开研究。结果发现,甘肃马先蒿种群扩张显著增加了群落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和杂类草的地上生物量比例(p<0.05),而群落总生物量、禾本科和莎草科植物地上生物量比例未见显著降低(p>0.05...
面向“绿色丝路”建设中生态可持续发展需求,闫慧敏、封志明、杨艳昭等通过模拟生态系统承载机制、生态资源流动性特征和生态保护阈值,刻画国际贸易环境下生态资源供给与消耗的时空关系,构建了评估生态资源自给自足程度、生态资源对外依存度和生态承载压力的生态承载力评价体系,系统开展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生态承载力评估。
青藏高原是世界的第三极,从森林、草原到荒漠,地域辽阔,生境多样,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孕育出奇特、多样的地衣物种。拟沉衣属地衣主要分布于高山山地,在青藏高原3800-4500米海拔范围多有发现,生长于裸露岩表,常和不同地衣类群一起构成一片斑斓的“地毯”。
记者2022年1月10日从国家林草局2022年第一季度发布会获悉,《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计划于11月21日-29日在湖北武汉举办,主题为“珍爱湿地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国于1992年加入《湿地公约》,湿地保护经历了1992-2003年摸清家底和夯实基础、2004-2015年抢救性保护、2016-2021年全面保护三个阶段,并于2021年12月24日出台《湿地保护法》。
近日,《生态文明建立的体制因素——区域生态治理理论与实践》一书由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入选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迎接党的二十大召开重大宣传专项——生态文明建设丛书。
《衡水湖保护和治理条例》近日经河北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条例共九章68条,于2022年1月1日起施行。条例明确,省人民政府负责衡水湖保护和治理总体工作,衡水市人民政府负责衡水湖自然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治理工作,并由省、衡水市人民政府林业和草原主管部门负责自然保护区的监督管理工作。鼓励单位和个人通过捐赠、志愿服务等形式,参与衡水湖保护和治理工作。对在衡水湖保护和治理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
日前,共青团陕西省委下发了《共青团陕西省委关于2021年秦岭生态科学考察项目获奖情况的通报》(陕团发[2021]20号),对2021年秦岭生态科学考察优秀项目成果进行奖励通报。通过项目申报、项目实施、成果汇报、专家评审等环节,经团省委研究决定,2021年度共评选出10项优秀科考成果,其中特别奖励项目1项,优秀奖励项目3项,一般奖励项目6项。长安大学吴健华副教授主持的“秦岭北麓中小型河流生态流量调查...
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日前举行的《“十四五”林业草原保护发展规划纲要》新闻发布会上,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生态保护修复司有关负责人表示,林草系统“十四五”期间将从3个方面推进黄河、长江流域生态保护修复。
察汗淖尔位于河北省与内蒙古自治区交界处,也是《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两屏三带”中的北方防沙带,集草原、沼泽、咸水湖三种生态系统于一体,生态价值突出。察汗淖尔湖湿地水面总体上呈现波动变化,具有一定的周期性,但是近些年波动幅度变大,整体上呈萎缩趋势。流域水浇地大幅度增加,地下水严重超采,察汗淖尔水面面积持续缩小,逐步沦为季节性湖泊。在干旱年份,2000年...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