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物理学 >>> 理论物理学 声学 热学 光学 电磁学 无线电物理 电子物理学 凝聚态物理学 等离子体物理学 原子分子物理学 原子核物理学 高能物理学 计算物理学 应用物理学 物理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6-30 共查到物理学 16O相关记录47条 . 查询时间(0.088 秒)
基于重离子碰撞中势共振的考虑,在光学模型的框架下,使用深光学势研究了16O+24Mg全熔合激发函数中所呈现的粗共振结构和弹性散射角分布后角振荡上升的现象,并与核分子轨道模型的计算结果作了比较,对产生粗共振结构的原因进行了讨论.
在45—96MeV 16O和65Cu反应中,用放射化学技术测量了反应余核的激发函数、角分布和微分射程分布.将实验数据和基于复合核统计蒸发模型的Monte-Carlo模拟计算进行了比较,指出重余核来自全熔合形成的复合核的衰变.提取了该系统的全熔合截面,得到的激发函数与理论计算结果相符合.非完全熔合或大质量转移是生成质量数接近靶质量余核的主要生成机制.
对3.7A GeV 16O-Em作用产生的慢粒子标度阶乘矩分布进行研究, 得出间歇指数随矩阶数的增加而增加, 随靶核质量的增加而减小; 反常分形维数 随q的增加而增加; 对于每一个q值, dq随平均多重数的增加而减小, 表明在3.7A GeV 16O-Em作用中多粒子产生具有自相似级联的性质.
我们用两个带电粒子符合方法研究了能量为56MeV的16O轰击12C的三体反应出射道,分别得到了两个不同的三体出射道:α1+α2+20Ne和p+α+23Na的反应Q值谱,两道之间的比为8:1,同时得到了α1+α2两维符合事件的投影谱,结果显示α+24Mg是α1+α2+20Ne出射道的主要中间过程.理论分析告诉我们,两体的两步连续衰变与肃裂机制的统计计算相加,满意地和实验能谱符合,但是,从运动学计算来...
测量了α粒子与类弹产物的关联,得到的α粒子符合能谱呈现出类弹、类靶相继发射的特征;α粒子与类弹产物12C的关联表明了弹核破裂(break-up)机制的存在.在类弹产物探测方向附近,观察到核的阴影效应.
用带ΔE-E望远镜系统的飞行时间系统测量了80.9MeV 16O+27Al反应出射产物的三重微分截面d3σ/dA dZ dE.对该反应中所出现的能量耗散和核子交换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大角度散射行为对各种π-核散射模型提供一个严厉的检验.本文应用基于核α粒子结构建立起的光学势计算了114MeV π介子在16O核上的大角度散射.结果表明,比通常的以核子模型为基础建立的光学势有明显的改进.
16O+16O弹性散射在124MeV能量下最新的全角区的实验角分布,可以被建立在16O的α结构基础上的折叠模型很好地再现.
利用16O束流轰击稳定形变靶152Sm和184W,在背角测量准弹散射和弹性散射激发函数,分别定出准弹和弹性位垒分布Dqel(E)和Del(E).将结果与从已有的熔合激发函数、自旋分布及其相邻同位素154Sm和184W实验得出的位垒分布进行比较,得到相互自洽的结果,同时也用ECIS79程序作了耦合道理论计算.实验表明,靶的变形效应导致位垒分布是非对称的.
用北京Q3D磁谱仪及其重离子焦面探测器系统测量了两个体系的14个弹性散射角分布,即16O+94Zr体系在52,57,59,62,72,82和92MeV 7个能量点及16O+116Sn体系在57,59,62,67,72,82和92MeV 7个能量点的弹性散射角分布.用耦合道理论的ECIS计算程序拟合数据,初步观察到了“阈反常”现象.
用不同种类的粒子望远镜测量了97MeV 16O+51V反应中出射的α粒子.得到了单举α粒子能谱、角分布、E-θ平面内的d2σ/dEdΩ截面等高图及速度平面内的d2σ/PCdEdΩ截面等高图.区分了复合核蒸发的α粒子与直接机制发射的α粒子.用激子模型对预平衡发射的α粒子贡献进行估计,得到的预平衡发射和复合核蒸发分别在α粒子总产额中所占的比份.
以轻重离子4He散射作为手段,对16O原子核的集团结构进行了检验.并与传统的核子结构模型做了对比.本文结果对16O集团结构提供一个支持.
用考虑了角动量守恒的BUU模型计算了20MeV≤E/u≤180MeV能区16O+197Au系统的反应线性动量转移(LMT)及余核角动量,着重讨论了反应线性动量转移及余核角动量对反应碰撞参量、入射能E/u的依赖关系,比较了计算LMT与Viola系统性给出的结果间的偏差.计算结果揭示了当E/u≥90MeV时,余核角动量对E/u增长出现的饱和现象,主要来源于靶核对弹核捕获能力的持续丢失.
利用裂变碎片的折叠角分布,从实验上实现了全熔合裂变和转移跟随裂变两种成份的区分.在此基础上测量了质心系能量72.61至80.11MeV 16O+232Th全熔合裂变截面和碎片角分布.包含靶核静态形变效应的耦合道模型计算与实验激发曲线一致.然而,裂变统计理论无法解释实验上观察到的全熔合裂变碎片角分布.而鞍点模型与断点模型的理论预言有较明显的差别.
利用云母核径迹探测器测量了轰击能量从73.7—93.4MeV的16O+238U反应的裂变截面和碎片角分布.用考虑了核静态形变的Wong模型很好地重现了裂变激发函数,由此抽取了复合核的自旋分布.同时,利用裂变鞍点过渡态理论以抽取的自旋分布计算了裂变碎片角分布,表明碎片各向异性实验值大于理论值.此外实验揭示出,在低能区碎片各向异性随入射能量变化的走向不同于以前的测量结果.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