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法学 职业”相关记录1810条 . 查询时间(0.264 秒)
日前,民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制发《关于加快推进养老服务技能人才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工作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提出到“十五五”末,取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养老护理员占比达到80%以上,取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其他养老服务技能人才数量显著提升。
1701年的《王位继承法》被视作司法独立在西方世界确立的标志性事件之一学界长期以来存在一个法律人为争取独立而斗争的“英国故事”但对于17世纪英国司法史的分析却表明,传统的“宪政王义”和“职业王义”的解读都存在简单化的倾向,而忽视了这一历史进程背后的利益角逐与政治走向 这一时期法律职业阶层的分裂与斗争,都无法简单归因于道德或职业水准的高低,而更多来自于与现实政治冲突的纠缠;追求独立的过程本身存在着诸...
禁止职业歧视的价值基础决定职业歧视概念及相关法律制度的立法和司法建构。围绕这一问题先后出现了抵消先天优势的平衡自然抽签理论,确保合理关联的维护市场理性理论以及禁止侮辱贬损的尊重人格尊严理论等作为禁止职业歧视价值基石的主张。但对各国立法及司法实践情况的考察表明,推进社会融入是真正支撑禁止职业歧视法律制度的价值基础。这体现在法律保护的对象是社会融入程度不足的被排斥群体,法律措施演进的动力源于解构妨碍社...
如何对近代美国法律职业群体的在华活动作以性质界定或功能评判?是将其限定为法律帝国主义在华实践载体,即美方借以实现势力扩张的工具?抑或,将之视作西方法世界播散中的因子,即以言传身教传播法治理念、宣扬法治文明?这是聚焦角度有别所致的不同推论,也是衡量标准殊异催生的别样判定。不论前述结论的得出是基于客观立场的自然铺陈,抑或是基于道德高点的情感宣泄,均无法抹杀这一群体的客观存在及其在中国近代法制化中的角色...
工伤保险系基于劳动关系的人格从属性建立的雇主责任险,旨在为工业时代的劳动者提供个人无力解决的职业伤害保障。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制度的法理障碍是劳动关系,应当从“不完全劳动关系”教义学入手,再结合保险法的一般原理设计结构性制度。相关就业人员受到平台算法的指挥控制,同时也可能受到站点以及相关企业的管理,长期服务于某一平台也可以解读出稳定的工作预期,将工伤保险制度应用于这一群体原则上具备法理正...

2025年3月13日下午,三明医学科技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陈成吨院长、郑玉琴老师一行来龙岩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考察交流。龙岩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常务副院长吴珍平、办公室主任卢松斌、中央苏区研究院办公室主任林高堆接待了来宾。

山东畜牧兽医职业学院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校史馆“以史育人、以文化人”作用,有机融入长期积淀形成的牧院精神,让思政课活起来、动起来、火起来,拓展全面育人新格局,培养理想坚定爱农兴农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文章利用2023年中国城市劳动力调查数据,使用事件研究法识别了生育对中国城市女性就业的动态效应,并从职业类型和职业技能需求的视角,实证分析了生育对女性职业转换的影响,得出三方面的研究发现。第一,生育对女性就业的负面影响主要集中在生育早期的0~3年。女性的就业比例在其生育后3年内平均下降了15个百分点,在孩子进入学龄阶段后逐步回升,8年后恢复到生育前1年的水平。第二,生育对受教育程度低、农村户籍、外...
近日,昆明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与宁洱县民族团结实验小学联合开展了以民族团结誓词碑为载体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行走的思政课”主题实践活动,用实际行动推进大中小学年龄段学校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铸牢师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024年11月2日,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召开中国人民大学法律职业研究所成立十周年研讨会暨《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律师大事记(1978—2023)》新书发布会。

中国政法大学中欧法学院举办国际法律职业系列讲座:国际仲裁热点案例(图)
中欧法学院 法律职业 国际仲裁 热点案例
2024/10/31

马克思主义学院于2021年2月成立,前身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部。学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导,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为首要任务,以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与接班人为最终目标,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党的创新理论研究。
马克思主义学院(以下简称马院)于2017年8月在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的基础上成立,系学院二级教育教学科研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