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数学 信息科学与系统科学 物理学 化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总论 大气科学 地球物理学 地理学 地质学 水文学 海洋科学 生物学 科学技术史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理学 LAMOST相关记录195条 . 查询时间(0.123 秒)
2024年5月9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博士研究生丁明屹与研究员施建荣、闫宏亮等,利用郭守敬望远镜(LAMOST)中分辨率巡天的大量光谱数据,精确测量并发布了约45万颗恒星的锂元素丰度,这是目前世界上最大规模的锂丰度数据,对探究锂元素的起源与演化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天体物理学杂志增刊系列》上。
借助我国郭守敬望远镜(LAMOST)和欧洲盖亚(Gaia)等望远镜的观测资料,南京大学主导的一项研究测定了热木星的年龄分布,并给出了热木星长期潮汐演化的大样本观测证据,为定量揭示恒星潮汐耗散因子和热木星的形成机制提供了新的关键线索。近日,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
近日,南京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的太阳系外行星课题组和国内外多个团队合作,利用我国的郭守敬光谱望远镜(LAMOST)和国际盖亚天体测量望远镜(Gaia)等观测数据测定了热木星的年龄分布,首次得到了热木星出现率(即恒星周围平均有多少热木星)随时间的演化规律,为热木星的潮汐演化提供了大样本观测证据,并为揭示热木星的起源和限定恒星潮汐因子提供了新的关键线索。该项研究成果的论文于2023年10月30日发表...
2023年6月7日,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赵刚研究员带领的国际团队的一项重要成果。研究团队率先在银晕恒星中发现了第一代超大质量恒星演化后坍缩形成的对不稳定超新星(pair-instability supernova, PISN)存在的化学证据。在此之前,理论研究曾预言这种特殊超新星的存在,但从未被观测发现。该成果证实这一超新星源自于一颗质量高达260倍太阳质量的第一代恒...
2023年6月7日,国际学术期刊《自然》(Nature)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赵刚带领的国际团队的一项重要成果。研究团队率先在银晕恒星中发现了第一代超大质量恒星演化后坍缩形成的对不稳定超新星(PISN)存在的化学证据。在此之前,理论研究曾预言这种特殊超新星的存在,但从未被观测发现。该成果证实这一超新星源自于一颗质量高达260倍太阳质量的第一代恒星,刷新了人们对第一代恒星质量分布的认知...
2023年3月30日,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对国内天文学家和国际合作者发布了LAMOST DR10(v1.0版本)数据集。该数据集包含光谱总数2229万余条,是目前国际上其它巡天望远镜发布光谱数之和的2.9倍。LAMOST成为世界上首个发布光谱数突破两千万的巡天项目。
近期,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袁海龙、白仲瑞、张昊彤等和云南天文台李振威、陈雪飞等,利用LAMOST低分辨率光谱,结合Gaia数据、帕洛玛天文台海尔望远镜光谱数据以及Catalina和ZTF多波段测光数据,发现了一个包含极低质量白矮星前身星的双星系统,且其伴星是一颗不可见的致密天体。该极低质量白矮星的前身星质量约只有0.09倍太阳质量,低于此类天体理论预测的质量下限。该发现对极低质量白矮星的形成模型提...
2023年3月15日,北京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合作,使用LAMOST光谱数据并结合新疆天文台南山光学望远镜测光数据,发现了一个质量约为0.98倍太阳质量的致密星与晚期主序星组成的双星系统。该研究结合多波段(射电、光学、X射线及伽马射线)观测分析,推测该致密星可能是一颗“X射线暗弱的孤立中子星”(XDINS),这是首次在双星系统中发现此类天体。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天体物理杂志快报》上。
北京时间2023年1月19日凌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杂志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刘超研究员带领的研究团队的一项重大成果。发挥我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郭守敬望远镜(LAMOST)超大光谱数据样本优势,结合欧洲空间局盖亚(Gaia)卫星数据,研究团队发现天体物理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理论“恒星初始质量分布规律”会随着恒星金属元素含量和年龄发生显著变化,挑战了恒星初始质量分布规律不变的经典理论,刷新了人...
近期,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郭彦君博士与合作者利用LAMOST DR8中分辨率数据,在早型星双星统计性质方面的研究工作取得新进展。通过对886颗早型星的双星比例、质量比分布和周期分布的分析研究,该工作给出了早型星双星比例与有效温度、金属丰度和投影自转速度之间的关系,为研究早型星的形成及演化提供了统计学参考。该成果发表在国际知名天文期刊《天体与天体物理学》(2022,Astronomy Astroph...
2022年11月21日,《天体与天体物理学》(Astronomy & Astrophysics)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研究人员与合作者关于早型星双星统计性质的研究工作。该工作利用LAMOST DR8中分辨率数据,研究了886颗观测次数大于6次的早型星的双星比例、质量比分布和周期分布,给出了早型星双星比例与有效温度、金属丰度和投影自转速度之间的关系,为研究早型星的形成及演化,提供了统计学参考...
近日,由三峡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澳大利亚斯温伯恩理工大学以及上海交通大学等单位组成的国际研究团队利用我国郭守敬望远镜(LAMOST)的海量光谱以及欧空局盖亚(Gaia)卫星的高精度自行数据,精确测量出银河系的质量约为5500亿倍太阳质量。该结果相比国际其它团队测量的平均值(约1万亿倍太阳质量)缩小了近一半,精度提高了近一倍。相关成果发表在英国《皇家天文学会月刊》(20...
2022年11月11日,国际天文期刊《天体与天体物理学》(Astronomy & Astrophysics)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郭彦君博士与合作者关于早型星双星统计性质的研究工作。该工作利用LAMOST DR8中分辨率数据,研究了886颗观测次数大于6次的早型星的双星比例、质量比分布和周期分布,给出了早型星双星比例与有效温度、金属丰度和投影自转速度之间的关系,为研究早型星的形成及演化,提...
近期,国际天文期刊《天体与天体物理学》(Astronomy & Astrophysics)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郭彦君博士与合作者关于早型星双星统计性质的研究工作。该工作利用LAMOST DR8中分辨率数据,研究了886颗观测次数大于6次的早型星的双星比例、质量比分布和周期分布,给出了早型星双星比例与有效温度、金属丰度和投影自转速度之间的关系,为研究早型星的形成及演化,提供了统计学参考。
北京时间2022年9月23日凌晨,国际科学期刊《自然﹒天文》发布LAMOST黑洞猎手计划研究团队的一项重要发现。基于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运行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郭守敬望远镜(LAMOST)时域巡天数据,研究团队发现了一颗距离地球大约1037光年,处于双星系统中的宁静态中子星。这是继2019年LAMOST黑洞猎手计划研究团队利用视向速度监测方法证认一颗宁静态恒星级黑洞之后,该团队借助LAMOST巡...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