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地球物理学 NG”相关记录21条 . 查询时间(0.204 秒)
NG:氟铈矿形成促使中-重稀土富集(图)
氟铈矿 中-重稀土 富集
2023/1/14
NG:俯冲起始过程中水平应力转变为垂直应力(图)
俯冲起始过程 水平应力 垂直应力
2023/1/14
NG:地幔柱诱发板块旋转可能是触发俯冲起始和启动板块构造的根本原因(图)
地幔柱 板块旋转 俯冲起始 板块构造
2023/1/14
NG:混合不充分的地幔过渡带及其热状态——来自地震波的约束(图)
地幔过渡带 地震波 约束
2023/1/14
NG:地震各向异约束下的内核生长模式(图)
地震 各向异约束 内核生长模式
2023/1/14
NG:地形应力对岩体滑坡规模的控制(图)
地形应力 岩体滑坡 控制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2023/1/14
NG: 上地幔的碳含量与熔融深度正相关(图)
上地幔 碳含量 熔融深度 正相关
2023/1/14
NG:印-非地幔柱树形结构的地震层析成像研究(图)
印-非地幔柱 树形结构 地震层析成像
2023/1/16
NG:欧洲过去20年的极端干旱为两千多年来最严重(图)
NG 欧洲 极端干旱 水汽传输
2021/6/30
进入21世纪以来,欧洲连续发生极端干旱事件,对当地农业、葡萄酒和林业造成了巨大影响,2003年极不寻常的酷热甚至造成欧洲南部大约七万人死亡。模拟结果显示,全球变暖背景下,干旱发生的频率和严重性都将进一步增强,将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的生存。最近20年欧洲异常干旱发生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评估最近的气候异常以及人类活动在其中的贡献?要回答这些问题,需要将最近的极端干旱异常放在长时间尺度的背景下进行探讨。然而...
NG:石英包裹体揭示下地壳与高压熔体有关的地震活动(图)
石英包裹体 下地壳 高压熔体 地震活动
2021/6/30
俯冲带区域地震活动频繁,震源深度从几公里到几百公里不等,对应了非常广的温度和压力范围。在地震过程中,两个相邻岩块之间发生快速相对位移,伴随剧烈摩擦,并在摩擦面上可以形成一层较薄的高温摩擦熔体。地震结束后这些摩擦熔体快速冷却并形成过冷熔体,最终凝结为玻璃状或细粒的深色岩脉,即假玄武玻璃(Pseudotachylyte)。
洋中脊作为离散型边界,是大洋的扩张中心和新洋壳的产生地带。当今洋壳占约三分之二的地球表面积,因此理解洋中脊处洋壳的增生和变形过程是认识板块构造和地球演化的关键。海洋地震学探测是获取相关信息的重要途径。但与大陆板块边界地区相比,洋中脊地区往往为深水覆盖,布设地震仪器的成本更高、难度更大,难以保障观测数据在数量和质量上满足研究需求。
太阳是地球重要的能量来源,虽然人类对太阳活动(太阳黑子)的观测仅有400年历史,但是由宇宙射线产生的宇成核素会被记录在树轮或者冰芯中,可以作为追溯上千年前太阳活动变化的重要线索。14C是一种碳的放射性同位素,是由大气圈上部氮气受宇宙射线轰击而形成。这些14C在大气中被氧化形成14CO2,通过光合作用被树木吸收,记录在当年形成的树木年轮中,并不再与外界进行交换。
近年来,断层面粗糙度成为地震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地震学家认识到:地震是由于断层面上强度相对较高的锁固段突然破裂产生的,这些锁固段被称为凹凸体(asperity)。地震中滑动传播过程的复杂程度可能与这些凹凸体的分布有关。凹凸体的分布是断层面粗糙度的一种表现形式,因此,断层面的形态对地震有着重要影响。
NG:解读现代超高温(UHT)变质作用的形成机制(图)
现代超高温 UHT 变质作用 形成机制
2020/12/30
大陆地壳的形成与稳定化过程与机制,一直是地球科学的重大主题。麻粒岩(granulite)的形成意味着下地壳(壳-幔边界/Moho面附近)发生了部分熔融、熔体抽离以及高温-超高温变质作用(>700 ℃)。由此造成的地壳分异过程使得大陆地壳趋于成熟和稳定。一般认为,高压麻粒岩的形成与碰撞造山作用有关。但是,对低压麻粒岩的形成机制一直存在争议,部分学者认为伸展构造背景可以形成大规模麻粒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