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 >>> 土壤学 >>> 土壤生态学 >>>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土壤生态学相关记录2231条 . 查询时间(1.343 秒)
孙昭安,男,博士,中共党员,潍坊学院现代农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18年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获环境科学与工程博士学位。借助碳氮同位素技术,长期从事农田土壤碳氮循环研究。近5年来,主持和主要参加科研项目5项,涉及粮田、菜田和果园三大农田生态系统;在主流期刊发表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学术论文17篇,包括Biology and Fertility of Soils、Journal of Plant N...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梁玉婷课题组联合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南京大学、德国卡塞尔大学、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瑞士洛桑大学、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美国欧道明大学、丹麦奥胡斯大学等的科研人员,在更新微生物源碳估算公式方面取得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Reducing the uncertainty in estimating soil microbial derived carbon sto...
气候变暖下山地植被垂直带发生显著上移,其地下土壤动物格局是否发生相应变化,这种改变对土壤碳库功能的影响及途径,受到生物地理学和生态系统生态学的普遍关注。一般观点认为,山地生物多样性随着海拔升高呈线性下降或在中海拔达到峰值,但众多研究结论并不一致。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所研究人员以长白山植被垂直带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大尺度调查和室内培养相结合,旨在揭示土壤甲螨垂直带分布格局特征和低海拔土壤动物上侵对土壤...
细根的构型决定细根在单位土壤中吸收潜力和效率,因此是反映植物利用土壤资源的关键性状。通常情况下,植物细根分支越密集,吸收能力越强,能够更有利于探索小范围的土壤养分。环境梯度上细根构型种内或者种间变化的研究能够解释植物功能多样性和生态适应策略提供最直接的证据。但是,细根构型的生物地理格局却是根系生态学研究领域的空白。我国西南地区干旱河谷气候、土壤与植被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因此,揭示干旱河谷细根构型...
2024年8月66日,吉林省市场监督管理厅审批发布了中国科学院研制的《保护性耕作遥感监测技术规程》地方标准。通过引入先进的遥感技术,结合当地土地利用情况和农业生产实际,《保护性耕作遥感监测技术规程》起草人建立了全国第一套完善的保护性耕作遥感监测技术规程体系。
保护性耕作作为现代农业生产中对耕地最为重要的一种保护措施,在保护黑土地、提高和维持耕地质量以及改善区域生态环境等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秸秆覆盖在耕地表面能够减少风和水对土壤的侵蚀、增加土壤有机质的含量以及改善土壤的质量,减少黑土地的流失。秸秆覆盖度( crop residue cover,CRC) 是监测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关键指标,根据美国节能技术信息中心(Conservation Technol...
陈云峰,男,1979年2月出生,湖北蕲春人,2008年7月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生态学专业,湖北省农业科学院领军人才、拔尖人才。
胡诚,男,1972年2月出生,湖北安陆人,2006年7月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生态学专业。
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基础,稻田土壤重金属镉(Cd)污染不仅影响水稻的生长,更会经由水稻吸收-稻米食用进入人体,危害人体健康。水稻秸秆还田是提升土壤肥力、增加作物产量的重要措施,但Cd污染稻田水稻秸秆中Cd含量远高于籽粒Cd含量,秸秆还田在向土壤输入有机质的同时,也把水稻吸收的大部分Cd归还到土壤。因此,在Cd污染稻田实施秸秆还田会增加稻米Cd含量超标的风险。秸秆离田在理论上移除了土壤Cd,但是在土壤-...
2024年7月13日,中国工程院院士邓铭江、黄河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张金良教授、西安理工大学李占斌教授、北京大学杨玉峰研究员、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赵勇研究员、国家气候中心许红梅研究员等一行15人到水土保持科学与工程学院(水土保持研究所)安塞水土保持综合试验站调研。
近日,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范明生教授和农学院臧华栋教授在国际知名期刊《全球变化生物学》(Global Change Biology)发表题为《并非所有的土壤碳都是相同的:氮输入下的易分解库和稳定库》(Not all soil carbon is created equal: Labile and stable pools under nitrogen input)的原创性研究成果。该研究揭示...
2024年7月12日,伊朗驻华大使穆赫森·巴赫蒂亚尔一行访问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并到水土保持科学与工程学院(水土保持研究所)调研交流。副校长韦革宏会见来宾,水保学院(所)党委书记杜永峰、副院长王飞,国际合作处相关负责人和部分专家参加了交流。
近日,中国农业大学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肖波教授团队在水文、水资源、土壤学领域著名期刊《水资源研究》(Water Resources Research)、《水文学杂志》(Journal of Hydrology)、《国际土壤学报》(Geoderma)以及《土壤系统和景观过程》(Catena)上发表了关于生物结皮影响土壤水汽运动的一系列研究论文,揭示了生物结皮调控干旱区土壤水汽运动的机理与驱动机制。土地...
2024年7月1日,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所湿地生态系统管理研究团队在Science发表题为“Protect and restore small wetlands”的letter文章。小微湿地是全年或部分时间有水、面积在8公顷以下的湿地。小微湿地尽管面积较小,容易被人们所忽视,但其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洪水调蓄、水质净化、气候调节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和特殊的价值。
自20世纪中期以来,植树造林使全球人工林面积增加了约一百零五万平方千米。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是继北方草原之后的第二大生态安全屏障,属于典型的生态脆弱带。农牧交错带长时间大范围的人工林培植,为客观认识区域尺度上人工林土壤理化性质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与树种类型的关系提供了理想的研究场所。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