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哲学 经济学 法学 教育学 文学 历史学 理学 工学 农学 医学 军事学 管理学 旅游学 文化学 特色库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CO相关记录1733条 . 查询时间(0.088 秒)
氨作为一种兼具重要化工原料和无碳能源载体双重属性的关键化学品,不仅在工业生产中占据核心地位,还因其显著的经济附加值而备受关注。然而,传统工业技术路线合成氨需要在高温高压条件下运行,其能耗占全球电力消耗的2%,并贡献了1%~2%的人为二氧化碳排放量。在此背景下,电催化硝酸根还原反应制氨技术应运而生,为含硝酸盐废水的资源化利用开辟了新路径。该技术在温和的反应条件下即可实现高效的硝酸盐转化,在环境治理与...
2024年12月9日,上海科技大学物质科学与技术学院杨帆课题组在氧化物表界面催化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通过结合模型与实际催化体系研究,系统阐明氧化铈催化CO加氢反应中原子尺度构-效关系,优化了用于合成气转化的铈催化剂,并推进了模型指导的催化剂设计。相关研究成果已在国际期刊《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 
2024年11月21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纳米与界面催化研究中心(502组群)包信和院士、傅强研究员团队在动态限域催化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发现利用担载催化剂颗粒周围的反应微环境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可以实现反应气氛限域稳定高活性团簇结构,有效打破了团簇催化剂活性与稳定性之间的跷跷板效应。
非对称脲类化合物可与蛋白形成多个稳定的氢键,含脲官能团的药物与靶点相互作用具有独特的生物活性,在药物发展和药物化学领域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工业上脲类化合物的合成主要采用光气法。由于连接在同一羰基位点的含氮片段不同,需要利用光气法分步将胺组装到羰基上。通过涉及CO与氯气反应生成剧毒光气,利用一种胺与光气发生反应,生成所需的异氰酸酯中间体/酰氯,异氰酸酯/酰氯与另一种胺后续反应生成非对称脲衍生物,反应...
非对称脲类化合物可与蛋白形成多个稳定的氢键。含脲官能团的药物与靶点相互作用,具有独特的生物活性,在药物发展方面和药物化学领域具有重要作用。当前,工业上脲类化合物合成主要采用光气法。连接在同一羰基位点的含氮片段不同,需要利用光气法分步将胺组装到羰基上。通过涉及CO与氯气反应生成剧毒光气,利用一种胺与光气发生反应,生成所需的异氰酸酯中间体/酰氯,而异氰酸酯/酰氯与另一种胺后续反应生成非对称脲衍生物,且...
目前,工业上脲类化合物的合成主要采用光气法。由于连接在同一羰基位点的含氮片段不同,需要利用光气法分步将胺组装到羰基上。通过涉及CO与氯气反应生成剧毒光气,利用一种胺与光气发生反应,生成所需的异氰酸酯中间体/酰氯,异氰酸酯/酰氯与另一种胺后续反应生成非对称脲衍生物,反应中生成大量腐蚀性盐酸。利用催化的方法,胺氧化羰基化过程是生产脲的最直接路线,但当采用两种不同胺作为底物时,从反应性上很难区分,对称脲...
径流是重要的淡水资源,对全球供水具有关键作用。深入理解径流在长时间尺度上的变化及其成因,对于有效管理水资源和分析水资源的可用性至关重要。二氧化碳(CO₂)在推动气候变化、调节全球水循环和影响地表动态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然而,CO₂的升高(eCO₂)对径流的直接影响仍存在较大争议。这是因为eCO₂可能通过两种主要的相反机制影响径流:一方面,气孔关闭会导...
2024年11月4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李铁研究员的科研团队在超小型二氧化碳(CO₂)气体传感器研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研究团队制备的传感器具有尺寸小、功耗适中、性能稳定、成本低以及在中红外波段发光效率高等特点,同时具备良好的抗湿性、稳定性和可重复性,在可穿戴呼吸监测应用中具有巨大的潜力。相关研究成果以“Ultra-compact dual-channel integr...
2024年10月23日,中国科学院新疆天文台恒星形成与演化团组刊迪丽耶·图尔荪、加尔肯·叶生别克等科研人员,利用南山26米射电望远镜和德令哈13.7米毫米波望远镜,对天鹰座巨分子云进行氨分子(NH3)和一氧化碳(CO(1-0))谱线观测研究。他们详细分析NH3、12CO、13CO和C18O数据,推导出它们在天鹰座巨分子云的分布及相关性。该研究成果发表于《天文和天体物理学研究》(RAA,2024,2...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专利:一种获取地表温度和CO浓度相关度的方法。
内容简介:本文使用Py-GC/MS技术在550 ℃条件下研究了杨树和PS的热解,以及它们在HZSM-5和Fe/HZSM-5上的热解情况。Py-GC/MS分析结果显示,在HZSM-5的催化下,杨树的热解中碳氢化合物的比例增加,含氧化合物的比例下降。在Fe/HZSM-5的催化下,杨树的热解更有利于酸类、醇类和酯类的生成。在杨树与PS经HZSM-5催化共热解过程中,呋喃和酮类等含氧化合物的相对含量显著降...
内容简介:本研究运用热重分析(TGA)、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及热裂解-气相色谱/质谱仪(Py-GC/MS)对废轮胎与农林废弃物(棉花秸秆、花生壳和杨树枝)进行了共热解分析。通过对废轮胎与棉花秸秆、花生壳、杨树枝进行共热解的热重分析,测定了质量损失率和烃含量的协同效应。相比单独热解,废轮胎与棉花秸秆、花生壳或杨树枝的共热解使质量损失率明显增加和烃含量明显增加。农林废弃物的加入简化了热解过程...
2024年3月7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催化与新材料研究中心(1500组群)张涛院士、王晓东研究员、黄传德副研究员团队与西安交通大学常春然教授等合作,在单原子催化甲烷高效转化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表界面结构是决定纳米催化材料性能的关键因素,不仅影响表界面处电荷的传递、反应物的吸附与活化,而且还决定反应中间体的吸附强度和构型,进而显著提高催化剂的活性和选择性。因此,深入研究和优化表界面结构,对于提升纳米催化材料的催化性能至关重要。
本发明涉及氢气中选择氧化脱除CO的整体式催化剂,具体地说是一种用于氢气中选择氧化脱除CO的整体式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以经处理后的蜂窝状碳化硅为载体,使用或不使用氧化硅为涂层,负载两组活性成分,一组为贵金属,另一组为非贵金属。本发明制备的整体式催化剂能够将氢气中的一氧化碳在大量水蒸气和/或CO2气体存在的条件下完全脱除,适用于工业反应体系中CO的脱除,例如用于氢氧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原料气中少量一氧化...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