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 >>> 马克思主义 哲学 科学技术哲学 宗教学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哲学 士相关记录112条 . 查询时间(0.295 秒)
2022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安阳考察时明确提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大命题。2023年6月,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将其归入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之中,强调了这一命题的重大价值。
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2023年10月12日下午,国务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专家、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张士海应邀来学院作题为“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必须坚守好‘魂脉’与‘根脉’”的学术报告。
在中国哲学史和宗教史研究领域,任继愈先生(1916-2009)以鲜明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立场与方法论自觉独树一帜,其关于中国哲学“三史”和儒释道“三教”的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2023年7月25日,哲学学院王成兵教授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威廉·詹姆士哲学文集》翻译与研究”结项鉴定会在学校会议中心第四会议室召开。副校长孙岩、哲学学院院长尤洋、副院长陈敬坤出席会议。会议由社会科学处副处长王兴超主持。
亚里士多德的存在统一性被西方哲学的主流传统理解为类比的统一性,并且这种类比统一性所指向的就是实体。然而通过对亚里士多德的文本的阐释,海德格尔发现了一种不同于主流传统的对于存在统一性的理解,存在的统一性在于真理,当然这种真理不是判断的真理,而是存在的真理,这种统一性也不再是类比的统一性,而是处于匿名之中。这种“匿名”的统一性或许才是解决有关存在统一性是类比统一性还是单义性这一争论的一个更好的尝试。
原创在狭义上指原始创新,而在广义上指自主创新,它是批判与继承、内容与形式、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原创性内容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三次历史性飞跃,分别满足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实践需要;坚持以实践为中心、坚持民族主体性与坚持反对教条主义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原创性经验。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一种原创性的理论,其重大意义在于,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哲学...
2023年4月19日上午,历史理论研究所在执中楼知幾厅举办知幾学术讲座第九期,题目是“亚里士多德的‘ousia’与韩非的‘理’”。本次讲座由中外文明比较研究室邀请北京师范大学蒋重跃教授主讲。历史理论研究所的研究人员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历史理论系的同学们参加了本次会议。历史理论研究所副所长左玉河研究员出席指导。历史理论研究所中外文明比较研究室主任董欣洁研究员主持会议。
该数据库汇编了12套小型美国传教士档案,含日记、书信等,约24,000页,其中人物为医学传教士苏雅各(James E Skinner,1867-1959)和他的妻子Susan Lawrence Skinner(1871-1952)、美以美会传教士(Frank M.Toothaker)、福州卫理公会传教士Charles G.Trimble(1884-)、美以美会延平差会的卫理公会传教士班谷(Fred...
2023年2月22日晚,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科学技术哲学创新团队、《哲学分析》编辑部承办的“皮尔士与符号哲学”系列讲座第二讲在新学期继续开讲。武汉大学朱志方教授作了题为“皮尔士论约定与规范”的讲座。讲座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周靖研究员主持,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姬志闯教授担任评议人。
“数字人文”亦称为“数位人文”或“人文计算”,现已成为跨领域、跨学科交叉研究和人文社科领域的热点。它首先表现为以计算、检索、存储等工具化角色应用、服务于包括哲学在内的各人文社会科学,带来研究范式的革新;哲学既能提供有关认知、逻辑、理性等理论支撑和思想架构,也进行技术批判和理论反思,深化数字人文技术的理论基础;二者的互动交融是必然、普遍的,在中国地理、历史、文化、语言环境下还将呈现出独特面貌。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必须随着实践发展而发展,必须中国化才能落地生根、本土化才能深入人心。”
邵士庆,山东临沂人,哲学博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特级教授,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理事、山东省沂蒙文化研究会理事。
近日,山西大学哲学社会学学院江怡教授被推举为国际皮尔士学会(International Charles S. Peirce Society)新一届副会长,是该学会成立70多年来首位担任领导职位的亚洲学者。 江怡教授长期研究美国著名哲学家、逻辑学家、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创始人查尔斯·皮尔士(Charles S. Peirce),在国内外发表多篇与之相关的学术论文,多次组织国际皮尔士哲学研讨会,参与皮尔...
皮尔士在不同时期发展了两种信息理论。在早期,他利用传统逻辑概念发展了测度信息逻辑量的理论,将信息定义为知识和符号的增长,信息=内涵X外延。这个理论虽然采用的是语义学的概念,但根本上是语用的。在后期,他基于符号学,发展了信息的形而上学理论,将信息界定为符号过程中形式的传播。这个学说一方面复兴了信息概念的原初含义,另一方面与贝特森的信息学说相融贯。皮尔士的信息理论的重新发现为当代信息研究,尤其是语义信...
本书是首部全面使用中西文相关文献的利玛窦传记,讲述了利玛窦沟通反宗教改革时期天主教欧洲与明代中国的不平凡的一生。作者追述了利玛窦在意大利中部城市马切拉塔的童年时光,在罗马接受教育的学生时代,在葡属印度地区的逗留,以及在大明帝国内自我发现与文化遭遇的漫长经历。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