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数学 信息科学与系统科学 物理学 化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总论 大气科学 地球物理学 地理学 地质学 水文学 海洋科学 生物学 科学技术史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理学 W态相关记录2522条 . 查询时间(0.75 秒)
2024年5月16日,精密测量院理论与计算化学研究组副研究员宋宏伟与清华大学教授宁传刚团队、新墨西哥大学教授郭华合作,利用FNH3-负离子偶极束缚态的自脱附现象,成功观测到F + NH3反应过渡态附近弱弗兰克-康登区域的束缚态和Feshbach共振态,为研究反应过渡态提供了全新的观测手段。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
2024年5月11日,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强磁场科学中心副研究员曹亮与合作者,依托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的多功能物性测试系统,在范德瓦尔斯层状结构的晶体研究中,引入层间平移自由度,为材料物态的有效调控提供了“纯净”的新策略。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郭光灿院士团队在量子隐形传态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该团队李传锋、刘曌地等人与芬兰图尔库大学的理论研究组合作,利用多体混合纠缠成功克服了环境噪声,实现了高保真度的量子隐形传态。该成果5月1日发表在国际知名期刊《科学·进展》上。
北京谱仪Ⅲ实验发现了质量为1882 MeV的共振结构X(1880)或为质子-反质子束缚态。4月9日,相关研究成果作为亮点论文,发表在《物理评论快报》上。同时,美国物理学会报道了这一成果。
2024年4月16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化石能源与应用催化研究部烷烃转化新催化材料及新过程研究组(DNL0802)田志坚研究员、马怀军研究员团队与克拉玛依市先能科创重油开发有限公司合作开发的“重油浆态床加氢解构转化技术”通过了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以下简称“石化联合会”)组织的科技成果评价。
量子材料中存在的边界态,包括三维拓扑材料中的二维表面态、二维拓扑材料中的一维边缘态以及高阶拓扑材料中的一维棱态、角态等,一直以来都引人关注。最近发现的非常规阻塞(obstructed)原子材料因为拥有阻塞边界态而引起了广泛的研究兴趣,其阻塞态源于这类非常规材料的电子电荷中心与原子位置不重合。这些边界态中的电子往往具有独特的行为,如低耗散的输运、自旋动量锁定及自旋极化等。此外,探索这类边界态中诱导的...
近日,南京大学李涛教授、祝世宁院士团队与上海交通大学袁璐琦教授合作,在波导阵列拓扑光场调控方面取得重要进展,他们利用亚波长光栅结构波导构建出人工外尔异质结构,并在一维波导阵列中实现了三维II型外尔异质结的拓扑界面态的调控以及界面处光的透反射调控。
2024年4月3日,中国科学院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研究员高玉瑞、香港城市大学讲席教授曾晓成及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讲席教授Joseph S. Francisco等提出了微液滴调控方法,发现了微观尺度下宏观液滴接触角的吉布斯方程失去了适用性。相关研究成果以Topological wetting states of microdroplets on closed-loop-structured surface...
材料中电子和空穴通过吸引库伦相互作用形成束缚电子-空穴对,被称为激子。在窄带隙半导体或半金属(带隙为负)中,当激子束缚能超过带隙,在足够低的温度下激子会发生凝聚,形成一类奇特的关联绝缘基态——激子绝缘体态。激子绝缘体的概念在半个世纪前就已经被提出,但在真实材料中是否存在一直是争论的话题。激子凝聚过程中电子态对称性破缺,通过电子-晶格耦合引起晶体对称性破缺,导致电子和晶格不稳定的共存。目前仅有很少的...
印度夏季风(ISM)爆发通常发生于2024年5月末到6月初,标志着印度雨季的来临,具有很强的年际变率。ISM爆发的早晚对印度农业播种时间和夏季气候有重要影响。因此,许多研究者致力于寻找ISM爆发的影响因子,以提升对它的预测。以往的研究主要侧重于揭示影响ISM爆发的热带系统,例如厄尔尼诺-南方涛动、热带季节内振荡等。
2024年2月16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分子反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袁开军、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学明实验团队,联合大连化物所研究员傅碧娜、中国科学院院士张东辉理论团队,在分子光化学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该研究利用大连光源发现了二氧化硫分子高激发态的漫游反应通道。
2024年2月16日,分子反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袁开军研究员、杨学明院士实验团队联合傅碧娜研究员、张东辉院士理论团队,在分子光化学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利用大连光源发现了二氧化硫分子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高激发态的漫游反应通道。
深入研究激发态离子的反应动力学机理,对理解星际空间、行星大气、等离子体等复杂气相环境的性质有重要科学意义。Ar+ + N2 → Ar + N2+是研究电荷转移反应动力学的经典模型体系,但不同的实验研究以及实验和理论计算之间存在很多争议,人们对这一模型体系的电荷转移机理的理解依然非常有限。
本发明涉及硼氮氢化合物脱氢及制备结晶态多聚硼氮化合物的方法,利用催化分解硼氮氢化合物放氢合成结晶态多聚硼氮化合物,其中硼氮化合物分子式为:[NRR’BH2]n或[R(NHBH2)2]n?n为≥2的正整数。催化剂为过渡金属、过渡金属的盐、合金。结晶态多聚硼氮化合物的合成温度为-100~300℃。
2024年1月18日,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院核能安全所科研人员在热管核反应堆核心元件高温热管冷态启动特性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开发了一种适应不同条件下高温热管冷态启动的数值模型,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核领域知名学术期刊《应用热工程》(Applied Thermal Engineering)上。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