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物理学 >>> 原子核物理学 >>> 核结构 核能谱学 低能核反应 中子物理学 裂变物理学 聚变物理学 轻粒子核物理学 重离子核物理学 中高能核物理学 原子核物理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原子核物理学 W态相关记录220条 . 查询时间(0.681 秒)
北京谱仪Ⅲ实验发现了质量为1882 MeV的共振结构X(1880)或为质子-反质子束缚态。4月9日,相关研究成果作为亮点论文,发表在《物理评论快报》上。同时,美国物理学会报道了这一成果。
α粒子(氦-4),是被科学家研究得最为深入的原子核之一,它由两个质子和两个中子组成。然而,目前人们对其激发态的确切性质仍不清楚。2024年1月17日,一项关于α粒子首个激发态0+(2)的精确实验研究因与理论计算存在较大差异,引发了新的讨论。
近日,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技术物理系、核物理与核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杨再宏研究员和叶沿林教授课题组与合作者在丰中子滴线核氦-8(8He)中发现了一种新奇的双中子集团凝聚态。本工作通过观测8He的特征激发过程及其关联中子发射,揭示了8He的02+激发态中的4个价中子可以形成两个强关联中子对、并进一步形成类似于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的奇特集团结构。这是首次在实验上观测到原子核体系中的中子对凝聚现象。2023年...
近日,北京谱仪III(BESIII)实验在正负电子对撞质心系能量4.6 GeV以上对正反带电K介子和J/ψ联合产生过程进行了研究,以超过5倍标准偏差显著性观测到一个新矢量类粲偶素粒子并命名为Y(4710)。该粒子质量大约5倍质子重,结构尚不确定。同时在该过程中对带电类粲偶素粒子Zcs态进行了寻找。主要研究结果以“在e+e?→K+K?J/ψ过程中发现一个4.7??GeV/c2的矢量类粲偶素态和寻找带...
近期,我院BESIII实验团队与中科院高能所合作,通过研究关联产生的 对,首次对激发态奇粲介子的弱衰变()进行了实验研究。
欧洲核子研究中心(European Organization for Nuclear Research, CERN)大型强子对撞机(Large Hadron Collider, LHC)上底夸克探测器(Large Hadron Collider beauty, LHCb)实验合作组近日宣布,他们发现了一种新型电中性隐粲奇异四夸克态存在的证据。这一在奇特强子态研究中取得的新进展由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核...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和核物理与核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叶沿林教授课题组与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林承键研究员课题组合作,利用北京HI-13串列加速器提供的束流,依靠高分辨的多粒子探测手段,准确识别4-α粒子,重建了16O的类Hoyle共振态,为原子核中存在类似玻色爱因斯坦凝聚(BEC)的量子态提供了新的实验证据。相关研究成果以“16O中类Hoyle结构的新证据”(New evidence of the Hoy...
近日,《物理评论快报》(Physical Review Letters)正式发表了由兰州大学核科学与技术学院、稀有同位素前沿科学中心粒子物理核物理团队与印第安纳大学、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山东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合作完成的北京谱仪III实验含奇异夸克的中性隐粲四夸克态物理结果。这是对中性含奇异夸克隐粲四夸克态的首次实验报道,是奇特强子态实验研究的又一进展。
在1960年代,物理学家Gell-Mann和Zweig独立提出了被称为夸克的亚原子粒子的存在。他们的模型成功地将拥有强相互作用的粒子 — 强子 — 描述为由两个或三个夸克组成。同时,理论家还预言了存在超过三个夸克的奇异强子,其性质与描述常规强子的夸克模型不同。
四中子态是一种非常奇特的全新物质形态,相当于Z=0的物质,受到物理学界非常大的关注。2019年11月11日,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核物理与核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许甫荣教授团队与合作者在《物理评论C》(Physical Review C)上在线发表了题为“多中子体系的第一性原理无芯伽莫夫壳模型计算”(Ab initio no-core Gamow shell-model calculations of m...
四中子态是一种非常奇特的全新物质形态,相当于Z=0的物质,受到物理学界非常大的关注。2019年11月11日,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核物理与核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许甫荣教授团队与合作者在《物理评论C》(Physical Review C)上在线发表了题为“多中子体系的第一性原理无芯伽莫夫壳模型计算”的文章,理论预言了四中子态的共振能量和共振宽度。2022年6月22日,由德国科学家团队主导,北京大学物理学院...
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大型强子对撞机上的底夸克实验(LHCb)近期在底重子Λb0,K-介子和π+介子组成的三体系统中发现了两个新的底重子Ξb0的激发态,相关成果于2022年4月21日发表于《物理评论快报》【Phys. Rev. Lett. 128 (2022) 162001】。清华大学工物系近代物理研究所博士研究生牟宏杰完成了本次新发现的主要工作,张黎明副教授和博士毕业生王梦臻(2021届)指导了此次发...
作为“标准模型”的基本组成之一,粲夸克(c)领域的科学研究一直是我们探索无穷小世界的重要手段之一。作为最低质量的含粲夸克重子(粲重子)Λc,早在40年前就已经被发现。然而,由于长期缺少实验进展,它的物理性质并没有被很好地理解。
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大型强子对撞机上的底夸克实验(LHCb)近期在底介子衰变中的三体系统中发现了一个新的奇异粲介子的激发态,相关成果于2021年3月26日发表于《物理评论快报》【Phys. Rev. Lett. 126 (2021) 122002】。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近代物理研究所博士研究生陈晨同学主导了本次新发现的具体分析工作,张黎明副教授和杨振伟副教授指导了此次发现过程,英国华威大学物理系的Tim...
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LHCb实验近期观测到一个新的五夸克态存在的迹象。中国科学院大学粒子物理LHCb实验团队的傅金林副教授和意大利国家核物理研究院的科学家合作,在这项研究中作出了突出贡献。研究结果2022年2月7日发表在《物理评论快报》(Physical Review Letters) 上,并选为当期编辑推荐文章(Editors’ Suggestion)。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