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地球物理学 >>> 固体地球物理学 空间物理学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地球物理学 2017相关记录84条 . 查询时间(1.894 秒)
2020年6月10日,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组织召开了20172019年度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项目线上项目验收总结会。学会领导、验收专家组成员、青年人才托举工程第三期、四期和五期入选人才及其导师等40余人参加了会议。本次验收组专家由10家单位的11位地球物理领域专家组成。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陈晓非任验收组组长,学会党委书记、副理事长赵殿栋任验收组副组长。郭建秘书长主持了会议。
研究背景:在意大利中部继1997-1998年Umbria-Marche、2009年L’Aquila之后,2016年3次M~6.0地震触发了2016-2017地震序列,ESM发布此次地震序列近万组强震动观测记录位研究此次地震序列震源特性及发震机理提供了重要基础数据,地震应力降估计解释了连续触发强震的产生机理,从视震源谱的方位角相关性揭示了地震的震源破裂方向性及与破裂方向性相关的发震过程。
中国科学院油气资源研究重点实验室2017年度获奖信息。
联合升、降轨Sentinel-1A卫星的差分干涉数据反演2017年8月8日四川九寨沟MS7.0地震的断层滑动分布。首先对SAR复数干涉像对进行"二通"差分干涉处理,获取了覆盖震区的多视向InSAR同震形变场;然后利用四叉树和均匀采样法分别进行近、远场数据降采样,在此基础上,利用弹性半空间矩形位错模型,反演发震断层的几何参数和最优滑动分布。结果显示:①InSAR干涉条纹呈蝶状分布,最大LOS向沉降和...
2017年9月8日,墨西哥(15.05°N,93.90°W)发生MS8.2地震,为研究该地区构造应力场,利用Global CMT提供的震源机制解数据,反演得到该地震震源区不同深度的应力场特征。结果表明:0~70 km深度,最大主压应力S1方位由西向东从近NS向逐渐转为NNE-SSW向;70~200 km深度,最大主压应力方位为NE-SW向,一致性较好;200~300 km深度,最大主压应力方位呈近...
根据九寨沟Ms 7.0地震现场调查结果,总结了甘肃文县低烈度区震害的一般特征,分析了低烈度区烈度异常点的震害特点,并对产生烈度异常的原因进行了探讨。调查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由于研究区的建筑多在汶川Ms 8.0大地震后进行了重建或抗震加固,且地震持时较短,此次地震中低烈度区房屋震害总体较轻。然而,低烈度区存在建筑裂缝、滑坡、滑塌和桥梁损坏等显著的烈度异常现象,其主要原因是建筑场地位于滑坡体以及高陡边...
2018年11月1日,国家科技部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发布了“2017年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内学术论文”,福州大学徐涵秋教授发表在《地球物理学报》(SCI期刊)上的论文《新型Landsat8卫星影像的反射率和地表温度反演》入选,该文2015年发表以来已被引用140次。
东华理工大学2017年硕士生初试自命题固体地球物理学基础真题。
为了解东昆仑断裂活动对2017年8月8日九寨沟MS7.0地震的影响,本文选取1999-2007年、2013-2017年GPS速度场作为约束,基于块体-位错模型反演计算东昆仑断裂两个时间段的块体运动速率、断裂滑动速率和滑动亏损率,并进一步研究青藏高原东缘最大剪应变率场和九寨沟震区的震间库仑应力累积速率.结果显示,东昆仑断裂中西段左旋走滑速率较高,东段走滑速率较低,自西向东逐步递减,存在明显的梯度.在...
本文介绍了余震危险性概率分析的概念,完整列出其相关公式的解析表达式并阐述了余震危险性概率分析的具体方法。以2017年九寨沟MS7.0地震为例,首先,求得该地震余震序列的相关参数,结果显示:九寨沟MS7.0地震余震序列理论最大余震震级约为ML5.3;b值约为0.784 1,明显低于中国西南地区同类型的其它地震,表明九寨沟地震余震区应力水平相对较高;p值约为1.109 7,明显高于中国西南地区同类型的...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