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物理学 >>> 理论物理学 声学 热学 光学 电磁学 无线电物理 电子物理学 凝聚态物理学 等离子体物理学 原子分子物理学 原子核物理学 高能物理学 计算物理学 应用物理学 物理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36-150 共查到物理学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相关记录276条 . 查询时间(0.681 秒)
日前,物理学院和核物理与核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大学)实验核物理叶沿林教授课题组依靠系统可靠的实验观测和分析,发现了丰中子核16C中的线性链状分子结构,在不稳定核奇特结构实验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日前,物理学院和核物理与核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大学)实验核物理团队依靠系统可靠的实验观测和分析,发现了丰中子核16C中的线性链状分子结构,在不稳定核奇特结构实验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结果发表在物理评论快报。不稳定原子核占有核素版图的绝大部分区域,近20多年来在实验室中逐步产生出来,表现出一系列新奇的结构和动力学性质,也带来新的应用前景。其中,丰中子原子核的特别奇异的线性链状分子结构已有多年理论预...
日前,北京大学物理学院、纳光电子前沿科学中心、人工微结构和介观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肖云峰教授和龚旗煌院士领导的课题组在微腔光学频率梳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利用非对称光学微腔中的混沌辅助宽带动量变换,实现了覆盖两个倍频程、跨越可见到红外波段的超宽谱光梳的激发与高效率收集,打破了国际微腔光梳谱宽记录。相关研究成果于2020年5月11日在线发表于《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
日前,北京大学物理学院乔宾教授团队与合作者在Optica[Optica 7, 355 (2020)]杂志发表论文“Production of 100-Terawatt single attosecond X-ray pulse”,提出了利用强激光产生百太瓦孤立阿秒脉冲的创新方案。超快光子束流可通过对组成物质的原子、分子和电子等微观粒子进行超高时空分辨率的测量和控制,实现对物质相关的物理、化学和生物...
随着物联网的快速发展,亟需大量的传感器和微电子设备来支持这一庞大的信息网络,同时,对于移动设备供电系统中的电池与能量收集技术的需求也与日俱增。摩擦纳米发电机(Triboelectric nanogenerator,TENG)自2012年问世以来,凭借其通用性、低成本和高效率,逐渐成为能量收集领域的主流技术。TENG的核心要素是摩擦纳米材料,但是,现有的摩擦纳米材料的界面传输电荷能力不足,极大地限制...
近日,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吴孝松研究员与南方科技大学张立源教授、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傅亮教授、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顾根大教授等合作,在强磁场下使得狄拉克半金属ZrTe5进入量子极限态,观测到了巨大的磁热电效应和不同寻常的霍尔热电导平台,并给出了理论解释。该工作以“Observation of a thermoelectric Hall plateau in the extreme quantum limi...
近日,北京大学物理学院量子材料科学中心王健教授研究组与波士顿学院汪自强教授等合作在二维铁基高温超导体中的一维原子缺陷链两端发现马约拉纳零能模,为实现较高温度下、无外加磁场的拓扑零能激发态提供了一种可行性平台。王健研究组通过分子束外延(MBE)技术在钛酸锶衬底上成功制备出大尺度、高质量的单层FeTe0.5Se0.5高温超导薄膜,其超导转变温度T_c≈62 K,远高于块材Fe(Te,Se) (T_c≈...
近日,北京大学物理学院量子材料中心的王楠林研究组在Physical Review X期刊发表文章针对上述问题开展了深入研究。该研究组在基金委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专项支持下自主建设了“能量可调近红外到中红外强场脉冲激光泵浦-太赫兹探测”实验系统。他们利用脉宽35 fs,重复频率1 KHz,单脉冲能量3.2 mJ的800nm激光泵浦一台共享白光的双路输出光参量放大器,由光参量放大器输出的近红外光作为泵...
近期,人工微结构和介观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极端光学团队彭良友教授和龚旗煌院士团队与德国法兰克福大学Dörner研究组、深圳大学的姜维超助理教授、维也纳工业大学Burgdörfer教授合作在氦原子双电离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电荷密度波是电子自组织形成新的电荷空间周期性结构的现象。电荷密度波及有关现象是凝聚态物理中一个被长期研究的问题。近年来,由于铜氧化物高温超导体中被发现了普遍存在的电荷有序实验现象,电荷密度波序重新受到关注。与传统认知中的电荷密度波序不同,铜基材料中观察到的电荷序通常是短程的,且与纳米尺度的无序现象共存。因此,揭示无序在电荷密度波的形成及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对理解电荷有序的普遍规律非常重要。然而,即使...
2019年12月20日,2019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颁奖仪式在北京西郊宾馆举行。北京大学物理学院量子材料科学中心王健教授获得2019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青年科学奖,并参加颁奖大会。王健,男,北京大学教授。长期从事低维超导与拓扑材料的量子输运实验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原创性成果,推动了相关领域的发展。如在二维超导中发现新的量子相变量子格里菲...
近日,北京大学物理学院量子材料科学中心江颖教授、徐莉梅教授与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林肯分校曽晓成教授(北大物理系1984届本科生)以及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王恩哥院士等合作,利用高分辨qPlus型原子力显微镜技术,首次在实验上证实了冰在二维极限下可以稳定存在,将其命名为二维冰I相,并以原子级分辨率拍到了二维冰的形成过程,揭示了其独特的生长机制。该工作以“Atomic imaging of edge st...
近日,北京大学物理学院马仁敏研究员课题组实验发现了拓扑能带反转光场限制效应,将拓扑态的利用由拓扑边缘态扩展至拓扑体态,并基于此实现了一种高性能的拓扑体态激光器。这种新型激光器具有垂直出射、高方向性、小体积、低阈值、窄线宽、单横模、单纵模和高边模抑制比等优异特性。相关工作被Nature Nanotechnology杂志以标题“A high-performance topological bulk l...
位于日内瓦CERN(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CMS(紧凑型缪子螺线管探测器)实验,是有3000人规模的高能物理国际大型合作组。自2010年以来,CMS合作组每年举办1至2次CMSDAS(CMS数据分析学校),迄今已举办21次,地点包括美国费米实验室、德国汉堡大学、意大利比萨大学、韩国庆北国立大学等诸多单位。经过申请及投票批准,北京大学获得第22届CMSDAS的举办权,由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技术物理系高能物...
随着纳米光子学的发展,具有超颖性质的人工微结构吸引了众多研究者。针对日益增长的研究和设计需求,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方哲宇研究员及其研究团队实现了一种自洽的框架——BoNet,其结合贝叶斯优化(Bayesian optimization)和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实现了纳米结构对于超强光学手性的自学习。基于此框架,他们将纳米结构设计表示为图形,并输入卷积...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