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物理学 >>> 理论物理学 声学 热学 光学 电磁学 无线电物理 电子物理学 凝聚态物理学 等离子体物理学 原子分子物理学 原子核物理学 高能物理学 计算物理学 应用物理学 物理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31-45 共查到物理学 教授相关记录144条 . 查询时间(3.688 秒)
任韧,西安交通大学物理学院博士生导师,教授,研究领域为半导体材料器件、光学显微成像、半导体自旋学、强关联电子体系输运、超短脉冲强激光、凝聚态物理、拓扑绝缘体、纳米功能材料、量子信息、光场精密调控、通信与信息系统6G。
肖国宏,西安交通大学物理学院实验物理中心教授,1986年至1990年就读于西安交通大学物理系应用物理专业,1990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并获得理学学士学位。1990年至1993年于中科院西安光机所研究生院攻读硕士学位,并于1993年6月获得理学硕士学位。1993年6月至今在西安交通大学物理系任教。1994年获讲师职称,2000年攻读在职博士,2002年8月获副教授职称,2004年3月任大学物理实验...
王红理,西安交通大学物理学院实验物理中心教授,1982年9月-1986年6月,北京大学物理学系上学,1986年6月获得北京大学理学士学位;1986年7月到西安交通大学物理系(现理学院)工作至今;期间获得西安交大材料科学与工程硕士学位和物理学博士学位;2003年到荷兰埃因霍温科技大学做访问学者;2006年到香港理工大学访问交流;2014年到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高等教育研究所接受培训;1991年晋升...
近日,等离子物理与聚变工程系的郑坚教授课题组,针对直接驱动双锥点火方案进行了优化研究,通过对靶丸的烧蚀层掺杂中高Z元素,并借助一系列的模拟手段和算法来优化设计参数,提升ICF的内爆品质,相关研究已取得进展。相关成果发表在Plasma Physics and Controlled Fusion期刊(Guannan Zheng et al 2022 Plasma Phys. Control. Fusi...
导师简介:王超,西北工业大学生态环境学院副教授、博导。长期从事交叉领域研究,目前在物理学和生态、生命科学等交叉领域开展生命集体行为的复杂系统理论研究,主要涉及生物和人类合作行为的理论和实验研究。在理论物理学、理论生态学等多个领域都有高质量的研究工作完成和发表,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面上等省部级以上项目十余项。现因工作需要,公开招聘博士后研究人员。
丛龙庆,南方科技大学副教授,国家特聘青年专家。天津大学工学学士、硕士学位,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光学博士学位。在南洋理工大学、宾西法尼亚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员工作;上海科技大学担任助理教授、研究员工作。于2021年3月加入南方科技大学,担任电子与电气工程系副教授。丛龙庆副教授发表论文40余篇,总引用超过4300次,h-index为33,其中JCR一区37篇,4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担任40余种国际知名...
王恺,南方科技大学电子系,长聘副教授(研究员职称),博士生导师,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广东省青年拔尖人才获得者。研究方向为量子点显示、量子点光电探测和硅基片上量子点光电器件。聚焦国家新型显示重大需求,在量子点高效光子产生、均匀光场调控、微纳尺度高效散热等方面取得了系列研究成果。发表SCI论文190余篇,被引5000余次,H指数37;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4项,美国发明专利2...
蹇林旎,副教授(Tenured/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树仁书院学术副院长。兼任广东省高校电气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深圳市电力直驱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从事电磁能量转换、车网能量交互、智能充电桩互联网、新能源产业政策等方向的教学科研工作。已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其中两项获评为国家基金委优秀结题项目),参与中国工程院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联合重大战略咨询项目1项、国家科学技术部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
圣小珍,1982年02月毕业于原江西工学院水利分院(现南昌工程学院)数学力学师资班并留校任教。1984年09月至87年04月在西南交通大学攻读一般力学硕士学位。1987年05月至99年09月,在华东交通大学任教,主要讲授力学课程。1999年10月至2001年09月在英国南安普敦大学声与振动研究所(ISVR)攻读博士学位,随后直至2004年03月在该研究所做全职研究,研究铁路环境振动和噪声问题。20...
王恒,博士,华南理工大学吴贤铭智能工程学院助理教授,作为骨干参与美国国家科学基金委、明尼苏达大学、Case New Holland公司以及中国科学院资助的多项科研项目,曾获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ASME)机械电子技术委员会2020最佳论文奖,2020-2021年度明尼苏达大学Doctoral Dissertation Fellowship,获得美国专利授权1项。在IEEE Sensors J./MS...
孙亚秀,女,1974年生,工学博士,博士后,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电磁兼容技术、多导体传输线理论、线束串扰、计算电磁学及应用、高等电磁理论及天线设计等。发表SCI/EI收录论文40余篇;主持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10余项,作为技术负责人参与国家、省部级以及横向课题多项;出版专著1部;申请国家发明专利8项,已授权3项;2017.01-2018.02于美国肯塔基大学电气工程及计算...
姜弢,男,1973年2月生,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人;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IEEE Harbin Chapter EMC Section 副主席(2009~);中国仿真学会体育系统仿真专业委员会委员(2015~);IEEE AP/EMC/Communications 分会会员;中国电子学会高级会员/中国通信学会高级会员。研究方向:电磁兼容与防护;电磁环境建模与仿真;电磁隐身效能评估。已发表SC...
1917年,爱因斯坦(A. Einstein)首次提出了受激辐射的概念,为激光的产生奠定了基础。1958年,汤斯(C.H. Townes)和肖洛(A.L. Schawlow)共同提出了利用开放式谐振腔实现激光器的思想,并完善了光学振荡器的理论。1960年,梅曼(T.H. Maiman)成功演示了世界上首台红宝石固体激光器,开创了激光器研究的先河。
张会生,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1989年毕业于南京理工大学,1999年获南京理工大学博士学位,1999.04-2000.11于上海交通大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博士后流动站做研究,2009年起任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热力系统动态性能建模与仿真、新型热力循环性能(高温燃料电池-燃气轮机混合装置、高温气冷堆联合循环系统、IGCC系统等)、热力系统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出版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优秀成果选编》(七)中,中山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微电子学院)李朝晖教授团队的研究成果“多维光信息传输与处理芯片”成功入选。单模光纤通信容量目前已经趋近于物理极限,为突破单模光纤通信系统的非线性香农极限,亟须研究空分复用系统的变革性新原理和新技术。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