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生物学 >>> 植物学 >>> 植物化学 植物生物物理学 植物生物化学 植物形态学 植物解剖学 植物细胞学 植物生理学 植物胚胎学 植物发育学 植物遗传学 植物生态学 植物地理学 植物群落学 植物分类学 实验植物学 植物寄生虫学 植物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植物学 昆虫相关记录37条 . 查询时间(0.126 秒)
近日,广东省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王永杰与首都师范大学教授任东、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研究员Conrad C. Labandeira合作,在中侏罗世昆虫潜叶行为的早期演化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首次描述了侏罗纪不同寄主植物上的多种潜道类型。相关成果发表于《新植物学家》(New Phytologist)。
植物被食草动物取食的强度常常受到邻居植物的影响,即所谓“关联效应(Associational effects)”。然而,关联效应如何通过寄主影响其寄生植物,尚未见报道。桑寄生植物(Mistletoe)隶属于檀香目的半寄生性灌木,常寄生在寄主植物的茎和枝条上,通过吸器直接从寄主植物获取水分和养分。
数百万年来,植物与传粉昆虫有着密切的关系。植物为昆虫产生花蜜,昆虫则帮助植物完成授粉。
2023年10月17日,国际著名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中国科学院昆虫发育与进化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毛颖波研究组题为“Endocytosis-mediated entry of a caterpillar effector into plants is countered by Jasmonate”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揭示了咀嚼式害虫棉铃...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农业入侵生物预防与监控创新团队研究发现,豚草天敌昆虫广聚萤叶甲北京种群比广西种群具有更强的耐寒能力,揭示了豚草天敌广聚萤叶甲耐寒性快速适应的生理与分子遗传机制。该研究结果有助于指导在更高纬度地区豚草发生区,利用广聚萤叶甲开展有效的生物防治工作。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昆虫科学》(Journal of Pest Science)上。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王红研究员研究团队,在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的中国西南山地开展了日间精细时间尺度传粉昆虫访花动态,以及环境因子对访花模式的影响研究。
近日,由中国林科院华北林业实验中心张永安研究员、章尧想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主编的《北京九龙常见昆虫图谱》出版发行。
近期,吴建强团队利用菟丝子连接的亲缘关系较远的不同维管植物,探讨了昆虫取食诱导的植物系统性信号的进化保守性。由于田野菟丝子(Cuscuta campestris)无法在大部分单子叶植物和蕨类植物上独立生存,所以该研究首先将菟丝子寄生于其天然寄主(如拟南芥、青葱或者烟草),然后进一步寄生到菟丝子的非天然寄主上(如玉米和肾蕨),从而构建菟丝子连接的植物集群,进一步利用该植物集群研究昆虫取食诱导的植物系...
2020年7月31日,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滕胜研究组在植物领域国际知名学术期刊Plant Physiology在线发表了题为“MYC2-Activated TRICHOME BIREFRINGENCE-LIKE 37 Acetylates Cell Walls and Enhances Herbivore Resistance”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阐释了拟南芥细胞壁多糖乙酰化家族基因T...
在已知的千余种植物病毒中,超过四分之三的病毒均需要通过蚜虫、烟粉虱、叶蝉及飞虱等昆虫进行传播。迄今为止,仅有少数的植物RNA病毒被证实可以在除植物寄主外的介体昆虫体内复制。而植物DNA病毒是否能在介体昆虫中复制还不清楚,植物病毒跨界在介体昆虫中复制的机制也鲜有报道。该问题的研究对于更好的理解病毒进化以及根据鉴定的病毒复制关键因子开发阻断病毒传播的新方法均有重要意义。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活性天然产物发现与生物合成团队黎胜红研究组多年来致力于喜马拉雅特有唇形科植物米团花(Leucosceptrum canum)的次生代谢产物及其生物功能研究,前期解析了引起米团花有色花蜜的新颖色素物质——脯氨酸-对苯二醌共轭体及其吸引传粉鸟类的功能(Org. Lett. 2012, 14: 4146-4149),并从该植物中发现了系列骨架新颖、结构多变并具有重要防御功能的米团...
2019年12月5日下午16:00点,第20期植物保护学院青年教师创新沙龙在植保楼3060A举办,本次活动邀请到了来自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生态与进化生物学系的李峥,李铮进行了以“古多倍化在昆虫和绿色植物中的发生频率”为主题的学术报告。本次活动由我院昆虫学系教授刘星月主持。
植物韧皮部是植物长距离运输营养及信号物质的重要通道,同时也是很多昆虫取食和病原菌生存的重要场所。但是由于韧皮部在植物体内的特殊位置,加之多数韧皮部生存的病原菌不能在体外纯培养,使得我们对植物韧皮部-昆虫-病原菌之间相互作用的研究远远落后于其它类型的昆虫和植物病原菌的研究。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入侵生态学学科组博士肖轹在研究员丁建清的指导下,研究多种植食性昆虫(不同食性和取食方式)和两种重要的植物外源激素(茉莉酸甲酯和水杨酸)对乌桕(Triadica sebifera)地上地下直接防御(次生代谢物)和地上间接防御(花外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植食性昆虫类型可以极大地改变直接防御和间接防御的诱导。此外,咀嚼和刺吸式植食性昆虫、以及植物激素(茉莉酸,水杨酸)能诱导植物地...
吕静,副教授,硕导,2017.01-至今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副教授,2013.11-2016.12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讲师,2011.10-2013.09德国马普化学生态研究所博士后,主要从事植物-植食性昆虫互作的分子机理与水稻抗虫功能基因研究。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