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生物学 >>> 微生物学 >>> 微生物生物化学 微生物生理学 微生物遗传学 微生物生态学 微生物免疫学 微生物分类学 真菌学 细菌学 应用微生物学 微生物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微生物学 生态相关记录190条 . 查询时间(0.497 秒)
兰州大学生态学院科研成果科研项目(2011年—2023年)。
2024年1月25日至27日,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以下简称“版纳植物园”)与云南大学生态环境学院举办研究生联合培养合作交流会。云南大学生态环境学院常务副院长张志明、副院长耿宇鹏,版纳植物园主任杨永平、园副主任星耀武、热带森林生态学重点实验室主任范泽鑫以及双方科研人员和研究生等60余人参加交流。
课题组介绍:钟杨权威博士,西北工业大学副教授。课题组主要从事全球变化背景下农田与自然生态系统中土壤—微生物—植被的互馈调节机制驱动机制。近年来在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Global Ecology and Biogeography、iMeta、Global Change Biology等国际知名期刊发表了多篇高质量的学术论文,主持项目多项。博士后研究方向:作物—...
近日,广东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许玫英团队与丹麦奥胡斯大学教授Lars Peter Nielsen团队合作,全面概述了电缆细菌的多样性及其全球分布特点,详细介绍了电缆细菌独特的生理生态特点、代谢方式及关键影响因素,并进一步分析了电缆细菌在缓解生态环境问题方面的最新理论发现及其应用潜力。相关综述论文发表于《微生物学进展》。
2023年9月7日至8日,在中国生态学学会微生物生态专业委员会支持下,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张昱研究员组织的“健康相关环境微生物国际学术研讨会”(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Environmental Microbes of Health Concern)在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举行。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Gerard Muyzer教授、香港大学Tong Zhang教授、香港...
2023年11月1日至3日,受国际微生物生态学学会(ISME)南亚大使Dev Raj Joshi博士的邀请,微生物生态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张昱研究员等一行5人参加了第二届南亚微生物生态学研讨会(SASME 2023)。会议在享有“雪山王国”之称的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举行。会议得到了尼泊尔教育科技部、ISME和中国生态学学会微生物生态专业委员会的大力支持。尼泊尔教育科技部部长Ashok Rai亲切接见了...
微生物生态专业委员会与科普工作委员会长期合作开展“中国生态科普行系列活动”,2023年10月21日,中国生态学学会微生物生态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张昱研究员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张嵘主任、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汪洋教授共同指导团队参加第十二届京港感染论坛在京举办科普“京港说”活动。团队的科普表演《耐药菌难防难控,全健康献计献策》通过前期线上遴选进入现场展示环节,并荣获...
研究生物多样性海拔梯度格局是了解生物多样性空间分布现状、揭示多样性维持和变化机制的重要途径。作为生物多样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叶际微生物(phyllosphere microbiome)参与宿主植物的病害抵御和养分吸收等诸多过程,对于植物的健康、分布和生态系统功能至关重要。目前相关研究主要关注植物、动物和土壤生物沿海拔梯度的变化规律,对于叶际微生物的研究相对缺乏。
主场效应(Home-field advantage, HFA)是指凋落物在其生长的栖息地(主场)的分解效率要高于其他生境(客场)的现象。研究表明,主场效应对凋落叶分解的影响通常介于-9%至20%之间,甚至可以高达100%-200%,因此探明主场效应的驱动机制对我们理解凋落叶分解及全球碳循环过程至关重要。一般认为,分解者群落和凋落叶质量(凋落叶分解的难易程度,凋落叶质量越高越容易分解)之间的长期相互...
2023年来有关干扰后的热带森林恢复过程中土壤有机碳储量动态开展了较多研究,然而有关土壤有机碳的化学组成在森林恢复过程中如何变化的研究相对较少。作者以海南霸王岭刀耕火种后自然恢复次生林(高土地利用强度)、经过采伐后森林(低土地利用强度)和老龄林为对象,研究了不同干扰强度下热带低地雨林土壤有机碳储量和化学组成的差异以及驱动因素。研究发现刀耕火种后的恢复早期次生林和皆伐林表层土壤有机碳储量高于老龄林。...
“草种创新与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青年论坛”第六十二期—Daniel Alexander Bastias研究员。
“草种创新与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青年论坛”第六十二期—卢明镇助理教授。
堆肥过程中腐殖质的合成是提高有机肥品质的关键。生物炭已被发现是一种低成本、环保和有效的腐殖质合成促进剂,但在堆肥过程中,生物炭驱动腐殖质合成的机制尚不清楚。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李德军研究员团队研究了生物炭添加对桑枝和猪粪堆肥过程中腐殖质合成的影响(图1)。利用荧光光谱、高通量测序、宏基因组学和代谢组学等先进技术,综合分析了堆肥过程中真菌群落、功能基因和代谢特征,阐释了生物炭添加对腐殖质形...
葡萄渣是葡萄酒生产的主要废弃物,由种子、果皮和茎等组成,约占葡萄总质量的20~25%,含有丰富的有机质可作为动物的饲料原料,既可以减少饲养成本又能减少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动物的胃肠道中寄居着大量的共生微生物,在宿主消化代谢、信号传递和免疫调节等多种生命活动中发挥关键作用,被认为是动物的“第二基因组”,受食物营养的直接调节。明确葡萄渣在塑造羊的胃肠道微生物群和功能中的作用机制对研究其饲喂效果十分重要...
资源波动假说认为,本地植物群落的资源可用性波动可能加剧外来植物的入侵风险。尽管开展了相关研究,但缺乏一致的结论,这或是由于较多研究关注资源波动对外来植物入侵的直接影响,而忽视了其他生物的调控作用。例如,贫瘠土壤中的共生微生物可能对植物互作的影响更大,而在富饶的土壤中,可能是土壤病原菌的影响更为显著。因此,养分变化引发的土壤微生物结构变化可能影响外来植物与本地植物的互作,从而影响外来植物的入侵过程。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