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生物学 >>> 水生生物学 >>>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水生生物学 首次相关记录19条 . 查询时间(0.396 秒)
美国研究人员在一藻类中发现了能将氮气转化为细胞生长可利用氮的细胞器。这种被称为硝化原生质体(nitroplast)的结构的发现,有助加大基因工程植物转化氮或固氮力度,从而提高作物产量、减少其对肥料的需求。相关研究成果4月11日发表于《科学》。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银鲳基因组学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首次发布了我国重要名贵经济鱼类——银鲳的高质量染色体水平参考基因组,相关研究成果在《自然》子刊《科学数据》在线发表。
约30年前,科学家在苔藓虫体内发现了一类独特的抗癌分子,但一直未能在实验室合成这些分子。历经十多年探索,美国科学家将创新性化学策略与最新的小分子结构测定技术相结合,首次在实验室合成了其中8种抗癌分子。这项研究还有望合成出更多有治疗潜力的新分子。相关论文发表于2024年2月22日出版的《科学》杂志。
犀牛有5000多万年的进化历史,是奇蹄目中最大的类群,具有最高的生态多样性。从炎热的赤道到寒冷的极地,都曾有过不同的犀牛自由自在地生活。然而,今天地球上残存的5种犀牛全部处于濒临灭绝的状态,均属于真犀科,与已灭绝的貘犀科、跑犀科、两栖犀科和巨犀科共同组成犀超科。真犀科曾属种繁多,哪一个类群与现生犀牛的关系接近?古生物研究的证据显示远角犀类就是这样一个类群。翘鼻角犀(Prosantorhinus属)...
2021年8月9日讯/生物谷BIOON/---在我们的大脑深处有一个叫做海马体的区域。它在学习和记忆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退化,在功能上与各种人类神经退行性疾病有关。但是,是什么促使它走上衰老之路?
2021年10月1日,根据美国海洋哺乳动物学会(Society of Marine Mammalogy)官网(marinemammalscience.org)消息: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二级研究员、武汉白鱀豚保护基金会理事长王丁被该学会授予“荣誉会员”(Honorary Member)称号。 美国海洋哺乳动物学会成立于1981年,是一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非盈利机构,也是全球最大的、致力于海洋哺乳动...
北京2021年8月19日电据物理学家组织网17日报道,美国科学家首次在鹿角杯形珊瑚和星海葵体内发现了免疫细胞,这些细胞能帮助它们对付感染。这一发现有助于更好地理解造礁珊瑚和其它珊瑚礁动物如何保护自己免受外来入侵者(如珊瑚礁内部和周围的细菌病毒)的侵害,以及开发评估珊瑚健康状况的诊断工具。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水生植物生理学团队发现一株本地紫萍(Spirodela polyrhiza 5543)具有营养模式的多样性,不仅可以进行光合自养,也可以利用多种有机碳源进行异养和混合营养,该现象在高等植物中比较少见。该研究团队首次比较系统地研究了该紫萍在3种营养条件下的生长特性。研究结果表明:(1)异养条件下,紫萍叶状体变小且呈现黄白色,符合暗形态建成的特征;(2)混合营养条件下,紫萍叶绿...
超微型浮游藻类(粒径≤3μm)简称超微藻,广泛分布于海洋和淡水生态系统中,在水生生态系统尤其是微食物环中起着重要作用。它们具有更高的CO2固定效率,对水体初级生产力的贡献量可高达90%,并且其潜在的混合营养代谢功能对浮游细菌的种群具有重要调控作用。 Mychonastes homosphaera是长江中下游富营养化湖泊(巢湖,鄱阳湖)常见的优势超微真核藻,但其对富营养化湖泊的适应及进化机制尚未得到...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赵进东研究员和葛峰研究员团队前期在蓝细菌中系统性地鉴定到20多种不同的蛋白质翻译后修饰,揭示了这些可逆的蛋白质翻译后修饰在光合系统以及其他重要的生物学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调控作用(PNAS,2014,111(52):E5633-E5642)。在此基础上,该研究团队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在蓝细菌Synechococcus sp. PCC 7002中存在一个可能的去酰基化酶Cd...
近日技术人员在黄河口近海水域发现一条成年黄河鱽鱼活体,这是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黄河口首次发现黄河鱽鱼活体。据介绍,近日黄河水利委员会在对利津至西河口河段鱼类生物多样性调查过程中,在黄河口现行流路口门处发现一条成年黄河鱽鱼活体。根据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的研究显示,20世纪90年代以来,受黄河径流断流影响以及人工捕捞影响,黄河鱽鱼濒临绝迹,至21世纪初已无捕获记...
生物在寒冷的南极大陆如何生存演化是一个十分有趣的生物学问题。目前,对于嗜冷生物生命活动的研究主要是基于对嗜冷酶的理解,而嗜冷酶是经过长期的突变积累和适应性演化形成的。那么,通过大气层流等途径到达永久性寒冷环境的微生物,在细胞内各种参与代谢的酶完成冷适应之前怎样在低温下保持一定的代谢活性和生长能力呢?这个问题对于理解生物如何适应南极等常年寒冷环境至关重要,然而此前一直没有答案。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
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和水生生物研究所与西北工业大学联合攻关,对生活在马里亚纳海沟7000米以下的狮子鱼开展多方面研究,在分类学上厘清了其系统地位,首次在形态上发现其适应深渊的变化,在多组学大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揭示了深渊适应的遗传基础。北京时间15日23时,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自然》杂志子刊《自然·生态与进化》。据介绍,深海作为地球表面最后未被人类大规模进入或认知的空间,蕴藏着人类社会未...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王强学科组以小球藻Chlorella sp. C2为材料,研究了微藻用于工业烟气NOx生物减排、作用机理和C/N代谢平衡,并在此研究基础上,进一步评估以生物质发电厂所产生的电厂灰和烟气作为营养源培养小球藻生产油脂的可行性。研究发现,当电厂灰纳入培养基用作营养盐的同时,以烟道气中的CO2增强小球藻细胞的光合作用,获得分别比在常规BG11培养基培养的小球藻提高了39%和35%的...
北京时间2010年4月27日消息,据英国广播公司(BBC)报道,借助于远程遥控潜水器,美国科学家在墨西哥湾拍下了展现一只深海巨型水母的罕见视频。这个大家伙学名“Stygiomedusa gigantea”,保护罩呈盘状,宽度超过1米,长有4个触手,最长可达到6米。研究人员表示,这种深海巨型水母在长达110年时间里只发现过114 次。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