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数学 信息科学与系统科学 物理学 化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总论 大气科学 地球物理学 地理学 地质学 水文学 海洋科学 生物学 科学技术史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理学 兽类相关记录86条 . 查询时间(0.083 秒)
近期,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周旭明团队首先利用直系同源基因的蛋白质和核酸序列以及超保守元件来解析非洲兽总目的系统发育关系。该研究的系统发育树和物种树的研究结果拒绝了海牛和蹄兔是姐妹群的观点。通过AU检验和基因树的一致性检验,拓扑结构的差异支持了象和蹄兔是最优拓扑的姐妹群关系。进一步的位点一致性检验揭示了快速进化位点和具有极大系统发育信号位点对系统发育关系推断的干扰。研究还发现,不完全谱系分选是引起争...
2023年11月27日,《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副研究员王海冰和研究员王元青完成的关于早期真兽类听觉器官演化的研究成果。该研究首次报道了早白垩世真兽类的中耳结构,并结合古生物学和发育生物学的证据,探讨了论兽类哺乳动物中耳的演化创新。
哺乳动物的中耳是渐进演化的经典案例。近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研究所副研究员王海冰和研究员王元青在《自然-通讯》上首次报道了早白垩世真兽类的中耳结构,并结合古生物学和发育生物学证据,讨论了兽类哺乳动物中耳的演化创新。
第十六届全国野生动物生态与资源保护学术研讨会于2023年8月26日-29日在湖北省宜昌市顺利召开。此次会议由中国动物学会兽类学分会、中国生态学学会动物生态专业委员会、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科技委员会和国际动物学会联合主办;三峡大学生物与制药学院承办;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动物生态与保护生物学院重点实验室协办。来自全国的135个单位、595名从事野生动物生态和资源保护的代表参加了本次学术研讨会。
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哺乳动物的寿命表现出较大的差异(超过100倍)。一直以来,这种自然差异备受关注,因而科学家致力于揭秘决定寿命的进化力量和分子特征。在哺乳动物中识别长寿相关的遗传变异,是揭示这种自然差异的关键途径之一。然而,哺乳动物中普遍存在的寿命演化相关基因的表达变化尚不明确。
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哺乳动物的寿命表现出较大的差异(超过100倍)。一直以来,这种自然差异引起科学家的广泛关注,并致力于揭秘决定寿命的进化力量和分子特征。在哺乳动物中识别长寿相关的遗传变异,是揭示这种自然差异的关键途径之一。但是,哺乳动物中普遍存在的寿命演化相关基因的表达变化尚不明确。
哺乳动物,也称兽类,拥有多种社会组织,如独居、配对和群居等。群居形式多样,包含以裸鼹鼠为代表的真社会和以金丝猴为代表的重层社会。群居还可根据成年雌性和成年雄性独居或与多个异性共居的情况,划分为一雄多雌、一雌多雄和多雄多雌。同时,不同哺乳物种的最大寿命也呈现较高多样性,例如,一些鼩鼱类最长只能活2年,而弓头鲸寿命可长达200多岁。目前,关于哺乳动物的社会组织和最大寿命之间是否存在协同演化尚不清晰。
哺乳动物,也称兽类,拥有多种社会组织,例如:独居、配对和群居等。群居形式多样,包含以裸鼹鼠为代表的真社会和以金丝猴为代表的重层社会。群居还可以根据成年雌性和成年雄性独居或与多个异性共居的情况,划分为一雄多雌、一雌多雄和多雄多雌。同时,不同哺乳物种的最大寿命也呈现较高多样性,比如一些鼩鼱类最长只能活2年,而弓头鲸寿命可长达200多岁。目前,关于哺乳动物的社会组织和最大寿命之间是否存在协同演化尚没有明...
日益频繁的人类活动已成为当代物种消亡的主要推手。利用具有代表性的生物多样性指标识别保护优先区,将有限的保护资源投入到值得保护的区域,以实现保护效益的最大化是阻止生物多样丧失的有效途径。当前大多数关于生物多样性格局和保护优先区识别的研究都只关注总的物种丰富度一项指标。然而,不同生态类群多样性格局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响应可能存在显著差异。人类活动梯度下,对人类活动敏感的受胁物种可能减少,而适应能力较强的常...
2022年5月10日至22日,受香格里拉普达措国家公园管理局委托,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派工作人员前往普达措国家公园,执行普达措国家公园生态保护恢复项目,开展基于红外相机的野生兽类长期监测与研究网络的建设工作。
近期,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副研究员王海冰、研究员王元青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及美国同行合作在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B上发表了早期真兽类演化的研究成果,首次报道了早期真兽类中的骨化麦氏软骨和内耳形态,为哺乳动物听觉器官的演化提供了重要证据。
包括人类在内的哺乳动物听觉器官早期演化研究,一直备受古生物学界关注。这当中,在哺乳动物演化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的麦氏软骨,仍有诸多未解之谜,期待更多化石发现研究予以破解。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王元青团队联合北京大学口腔医院与美国同行,最新在中国辽宁热河生物群的化石研究中发现距今约1.2亿年的早期真兽类新物种,命名为“九佛堂传夔兽”。
近期,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王海冰、王元青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及美国同行合作在《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B》杂志发表了早期真兽类演化的研究成果,首次报道了早期真兽类中的骨化麦氏软骨和内耳形态,为哺乳动物听觉器官的演化提供重要证据。
《波兰古生物学学报》(Acta Palaeontologica Polonica)近日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毛方园研究员和美国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孟津研究员等的学术论文,报道了产于辽宁省大平房九佛堂组的对齿兽类乳齿兽新标本,深入对比研究了鼹兽和张和兽的颌骨和牙齿结构,为认识兽类的起源演化过程提供了新的证据。
自然保护地建设是应对生物多样性降低的一种手段,但是随着物种持续减少和生态系统退化,自然保护地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有效性仍存在争议,仅通过新建或扩大现有的自然保护地尚不能确保对生态系统完整性和物种多样性的有效保护。开展自然保护区的有效性评价是提升保护区管理水平、实现保护区管理目标的有效途径。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