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生物学 >>> 生物数学 生物物理学 生物化学 细胞生物学 生理学 发育生物学 遗传学 放射生物学 分子生物学 生物进化论 生态学 神经生物学 植物学 昆虫学 动物学 微生物学 水生生物学 病毒学 人类学 生物工程 生物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生物学 碳氮相关记录68条 . 查询时间(0.212 秒)
微塑料通常指粒径小于5 mm的塑料纤维、碎片或颗粒等,其在土壤生态系统中的广泛分布成为全球性土壤环境污染热点问题。碳和氮是陆地土壤生态系统中的重要元素,其循环过程的变化会影响温室气体排放及碳氮养分形态。 
2023年12月18日,华中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污水处理与资源化团队在藻菌生物膜无曝气处理灰水中碳氮质量流量和代谢途径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以“Mass Flow and Metabolic Pathway of Nonaeration Greywater Treatment in an Oxygenic Microalgal−Bacterial Biofilm”为题在Environme...
随着冬季气候变暖,季节性积雪地区出现积雪变薄、积雪不连续、融雪提前及雪盖面积缩小等现象。然而相较于氮沉降、增温、降水变化等全球变化因子,目前尚缺乏积雪因子对陆地生态系统过程和功能影响的系统报道,限制了人们对积雪特征变化生态后果的认知。
植物碳-氮代谢偶联的分子机理解析。
退耕还林还草是西南喀斯特地区石漠化治理和生态恢复的重要举措。随着植被恢复进程的推进,石漠化地区土壤表层形成了约1cm厚的苔藓层,但其对下覆微生物群落和土壤理化性质及其关联的土壤碳氮积累的影响尚不清楚。
2023年7月21日,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生物所杨效曾团队联合北京大学李磊团队在权威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IF2022=16.6)上发表题为“Comparative genomics reveals a unique nitrogen-carbon balance system in Asteraceae” 的研究成果。
碳代谢是光合生物的核心代谢,涉及众多蛋白质的协同运作和调控。在蓝藻中,参与碳代谢的蛋白质其表达受到多种因子的调控,包括RNA聚合酶σ因子SigE、组氨酸激酶Hik8、Hik31和其质粒上的同源蛋白Slr6041,以及二元信号系统的响应应答因子Rre37。然而,目前还不完全清楚这些调控因子是如何特异或协同调控参与碳代谢的蛋白或蛋白质网络。
碳(C)、氮(N)和磷(P)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是地球上生命的基础。在植物生长过程中,叶片C同化是植物生理过程的底物和能量来源,而N和P则是构成蛋白质和遗传物质的基本元素。生物体需要严格的元素比例关系通过能量代谢合成植物生长或繁殖所需的化合物。植物C、N、P化学计量特征的变异可以反映环境条件和物种组成变化的适应性策略。近年来,中国北方荒漠草原过渡带极端干旱或降水事件发生频繁,特别是在营养有限的生...
2023年4月25日,由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牵头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地球系统与全球变化”重点专项“我国冻土生态系统碳氮磷循环过程、机理及演化趋势”项目启动暨实施方案论证会在北京召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生命科学部环境与生态科学处处长赵桂玲,中科院科技促进发展局地球与资源处处长段晓男,项目专家组组长、中科院院士魏辅文,专家组成员、中科院植物所马克平研究员,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刘世荣研究员,河北大学万...
生物的养分元素含量与化学计量关系是认识与研究生态系统过程与功能的重要部分。然而,只有少数研究关注苔藓植物的养分含量与化学计量关系,制约了我们对苔藓丰富的生态系统的认识、模拟与预测。
物质元素的输入和输出不仅维持生态系统自身运转和发展,而且是实现生态系统功能的具体体现。因此,物质元素留存时间是评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稳定性的重要依据,受生态系统内部自组织和外部环境因素双重调控。目前,有关计算森林生态系统物质元素留存时间的报道较少。
植物凋落物分解在土壤肥力和土壤有机碳的形成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进而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碳氮循环。叶和细根是植物中碳氮周转最快的器官,凋落物分别位于地表和地下,在截然不同的生物和非生物环境中分解。凋落物位置和质量对生态系统碳氮动态有着强烈的影响,但目前有关植物功能型、器官、性状和凋落物位置之间的相互作用如何调控叶和细根凋落物碳氮周转的认识仍不清楚。
青藏高原生态系统发挥着重要的生态功能,包括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保护、调节区域气候以及碳汇等,但2022年来,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强度增加影响下青藏高原生态系统的碳氮循环过程正发生着变化,进而改变了其生态功能。尽管过去对青藏高原碳氮循环动态变化已有众多研究,但对青藏高原各生态系统的碳氮循环过程及其关键性因子尚未进行系统梳理,制约了区域尺度生态功能维持策略和适应性管理。
青藏高原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包括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保护、调节区域气候以及碳汇等。近年来,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强度增加影响下,青藏高原生态系统的碳氮循环过程发生着变化,进而改变了其生态功能。尽管已有较多关于青藏高原碳氮循环动态变化的研究,但对青藏高原各生态系统的碳氮循环过程及其关键性因子尚未进行系统梳理,制约了区域尺度生态功能维持策略和适应性管理。
2022年8月26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生物资源与生态重点实验室(LMB)董俊德研究团队在红树林修复过程中的碳、氮、硫等重要生源要素的动态变化及其与固氮微生物的耦合机制研究上取得进展,相关成果相继发表在Applied Soil Ecology(《应用土壤生态学》)和Ecological Indicators(《生态指标》)。2020级博士研究生黄小芳为论文第一作者,董俊德研究员和凌娟...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