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数学 信息科学与系统科学 物理学 化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总论 大气科学 地球物理学 地理学 地质学 水文学 海洋科学 生物学 科学技术史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理学 晚中新世相关记录32条 . 查询时间(0.356 秒)
剑齿虎类是叱咤晚新生代的王者,而晚中新世是它们多样性的巅峰。过去,在旧大陆,尤其是东亚地区发现过大量保存完整的剑齿虎类头骨,因此对旧大陆的剑齿虎演化的脉络的认识较为清楚,即从相对原始而不特化的剑齿虎Machairodus演化出更加特化的近剑齿虎Amphimachairodus。相比之下,北美晚中新世大部分的剑齿虎传统上被归入猎剑虎Nimravides,其和旧大陆相关剑齿虎属种的关系曾经被多次讨论,...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中山大学,联合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兰州大学、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英国布里斯托大学、德国波恩大学等,在《科学》(Science)上,发表了题为A new biologic paleoaltimetry indicating Late Miocene rapid uplift of northern ...
青藏高原的隆升导致地表形变与大地貌形成,驱动了亚洲季风-干旱气候和高山生物多样性的演变,地表古高度变化历史是这一过程的最直接表达。但是定量重建高原地表古高度一直是难题,不同的方法常得出不同的结论,产生诸多争议。近日,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苗运法研究员(同时也是中科院青藏高原地球科学卓越中心骨干成员)和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方小敏研究员带领的新生代环境团队,联合国内外多家单位学者协同攻关...
大陆古环境研究中一个最令人兴奋的发现是季风边缘区的沙漠在过去经历了周期性变绿。沙漠变绿被认为给人类走出非洲提供了绿色通道,缓解了游牧文明的水资源压力,减少了游牧文明和农业文明之间战争的可能性。因此,了解沙漠变绿历史及机制是广受关注的重要科学问题。
三趾马事件,即三趾马于晚中新世首次由北美迁入旧大陆的事件,是新近纪乃至晚新生代最重要的生物地理事件之一,是晚中新世开始的标志之一。三趾马事件的确切定义一直存在争议,目前主要有三趾马事件(Hipparion Datum)、古三趾马事件(Hippotherium Datum)和祖三趾马事件(Cormohipparion Datum)三种定义。而这是一个涉及三趾马的分类争议以及最初抵达旧大陆的三趾马的确...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与云南玉溪师范学院古生物研究中心、甘肃和政古动物化石博物馆、云南大学等的研究人员合作报道了临夏盆地发现的剑齿虎属新材料,该研究在线发表于国际古生物学期刊《历史生物学》。
中国科学家首次使用分支系统学的方法系统梳理了中国晚中新世“麝牛类”牛科动物的系统发育关系,明确提出这些属种与现生麝牛不存在较近的亲缘关系,为今后进一步讨论中国化石牛科动物的演化关系提供了重要基础。这一成果日前在国际古生物期刊《系统古生物学杂志》在线发表。
和政羊(Hezhengia)是甘肃临夏盆地晚中新世三趾马动物群中最具代表性的成员之一,头骨化石数量很多,并根据化石产地和政县的名字命名为和政羊。 近日,《系统古生物学杂志》期刊在线发表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成果论文。研究人员对临夏盆地的和政羊化石进行了重新研究,详细记述了其头骨、角心及牙齿的形态学特征,并梳理了充满争议的晚中新世“麝牛类”牛科动物的系统发育关系。
为此,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李保华研究员与同济大学刘传联教授、金晓波博士等人对位于南海北部3764米水深的U1502站位海底442-497米岩芯沉积物的颜色反射光谱、微体化石、元素地球化学及沉积学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研究成果近期发表在《海洋地质》(Marine Geology)上。古海洋学环境重建的研究表明,沉积物红色来源于与铁锰高含量伴生的自生无定形赤铁矿,而沉积水体中碳酸盐保存相对较好,...
古猿在中新世曾广泛分布在非洲、欧洲和亚洲南部(图1)。晚中新世晚期,其数量在非洲和欧洲大幅减少,在青藏高原东南缘的云南地区,却发现多种禄丰古猿(约12-6 Ma)化石记录。根据地质记录,从晚中新世到上新世,全球气候和生态环境发生重大转变,这种变化对哺乳动物的生活环境及习性产生了哪些深刻影响,为什么云南可以成为晚中新世古猿“避难所”,“避难所”里的古猿为何消失?在过去的30年间,不同学者对云南古猿开...
古猿在中新世曾广泛分布于非洲、欧洲和亚洲南部(图1),到了晚中新世晚期,它的数量在非洲和欧洲大幅减少,而在青藏高原东南缘的云南地区,却发现了多种禄丰古猿(约12-6 Ma)化石记录。根据地质记录,从晚中新世到上新世,全球气候和生态环境发生过重大转变,这种变化对哺乳动物的生活环境及习性产生了哪些深刻影响,为什么云南能成为晚中新世古猿“避难所”, “避难所”里的古猿最后又何以消失?在过去的30年间,不...
古猿在中新世曾广泛分布于非洲、欧洲和亚洲南部(图1),到了晚中新世晚期,它的数量在非洲和欧洲大幅减少,而在青藏高原东南缘的云南地区,却发现了多种禄丰古猿(约12-6 Ma)化石记录。根据地质记录,从晚中新世到上新世,全球气候和生态环境发生过重大转变,这种变化对哺乳动物的生活环境及习性产生了哪些深刻影响,为什么云南能成为晚中新世古猿“避难所”, “避难所”里的古猿最后又何以消失?在过去的30年间,不...
古猿在中新世曾广泛分布于非洲、欧洲和亚洲南部(图1),到了晚中新世晚期,它的数量在非洲和欧洲大幅减少,而在青藏高原东南缘的云南地区,却发现了多种禄丰古猿(约12-6 Ma)化石记录。根据地质记录,从晚中新世到上新世,全球气候和生态环境发生过重大转变,这种变化对哺乳动物的生活环境及习性产生了哪些深刻影响,为什么云南能成为晚中新世古猿“避难所”, “避难所”里的古猿最后又何以消失?在过去的30年间,不...
南海是西太平洋最大的边缘海,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其对海-气相互作用、陆源输入、以及与太平洋的水体交换十分敏感,是研究古气候学和古海洋学的重要区域。近20年来,在南海开展了超过18项国际科研航次,获得钻孔2000余个。然而,前人研究多局限于大陆架和大陆坡,缺乏对海盆区域的长尺度研究,限制了我们对南海古环境变化以及东亚构造活动演化的理解。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岩石圈演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博士研究生盖聪聪,...
新生代全球及区域环境变化深刻地影响了陆生哺乳动物(包括灵长类)的演化过程,因此,精细、准确的古环境重建对理解古猿及早期人类的演化具有重要意义。古猿在渐新世末至中新世初起源于东非,然后扩散到非洲、欧洲、亚洲的广大地区,尤其是在中中新世气候适宜期(17-15Ma)前后古猿在东非和欧洲非常繁盛;然而,进入晚中新世(~11.6–5.3Ma),古猿种群的数量在全球范围内急剧减少,在非洲和欧亚部分地区甚至变得...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