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生物学 >>> 病毒学 >>> 病毒生物化学 分子病毒学 病毒生态学 病毒分类学 病毒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31-45 共查到病毒学 微生物研究所相关记录64条 . 查询时间(1.522 秒)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刘文军课题组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测定了乙型流感感染病毒的人肺细胞系A549的转录组,并系统研究了该细胞系对乙型流感病毒感染的宿主转录应答。通过基因注解分析、转录因子靶点分析、干扰素组分析,KEGG信号通路分析发现,III型干扰素(包括IFN-λ1、λ2、λ3和λ4)而非I型干扰素(IFN-α/β)主导的天然免疫信号级联和广泛的抗病毒基因表达是宿主转录应答的显著特征。相关研究成...
流感病毒主要感染人或畜禽呼吸道及肺上皮细胞。近日,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孟颂东课题组和方敏课题组发现上皮细胞中绝大多数内源性细胞microRNA抑制流感病毒复制。他们高通量筛查了肺上皮细胞中高丰度的297个microRNAs对病毒复制的作用,并进一步对其中5个对病毒复制抑制最明显的microRNAs进行深入研究,发现这些microRNAs或直接靶向流感病毒mRNA进而抑制病毒的表达和复制,或通过靶...
正黏病毒科(Orthomyxoviridae)包括7个属,分别是四个流感病毒属(Influenza A/B/C/D virus),Thogotovirus属,Quaranjavirus属和Isavirus(Infectious salmon anemia virus)属。Thogotovirus属包括两个主要成员,即Thogoto virus(THOV)和 Dhori virus(DHOV)。TH...
疱疹病毒膜融合需要多个病毒蛋白与多个细胞表面受体参与,相互协调才能完成,整个过程及其复杂。病毒表面糖蛋白D ( gD)与宿主细胞受体的识别是α-疱疹病毒感染初期的必不可少的步骤。在迄今已鉴定的gD受体中,细胞黏附分子nectin-1参与了多种α-疱疹病毒入侵宿主细胞的过程,被认为是最有效的gD受体。因此,gD识别nectin-1的分子机制成为α-疱疹病毒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科学问题。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微生物生理与代谢工程重点实验室严景华研究员与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重点实验室高福院士合作,在研发寨卡病毒治疗性抗体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率先找到高效、特异性人源寨卡病毒(zika virus, ZIKV)治疗性抗体及其机制,该抗体在小鼠模型上能有效治疗ZIKV感染,有望成为治疗其感染的候选药物。该成果于2016年12月14日在国际权威学术刊物《Science Translationa...
H5亚型禽流感(如H5N1)是一种全世界范围的人畜共患病,严重威胁着家禽产业以及人类的公共健康。对禽流感病毒进行及时、定量、和亚型检测,是快速诊断和疾病防控的重要基础。等温核酸扩增技术,尤其是环介导等温扩增(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LAMP),使核酸扩增可以在恒温条件(60-65 °C)下进行,是对传统PCR技术的重要改进,尤其适用于条件欠发达...
北京时间2016年11月22日凌晨,国际学术刊物《细胞》(Cell)杂志在线发表了中国农业大学李向东教授课题组与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高福院士团队合作的寨卡病毒最新研究发现——寨卡病毒在小鼠模型中可以引起睾丸损伤并最终导致雄性不育。这一发现从新的角度揭示寨卡病毒影响人类健康的可能性。论文(Article)通讯作者是高福院士和李向东教授,马文强、李世华、马槊乾、贾力娜4位博士生是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
众所周知,病毒RNA(或mRNA)的主要功能是作为模板翻译病毒蛋白,然而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孟颂东课题组近几年发现病毒RNA的新功能,即作为竞争性病毒RNA(competitive virus RNA, cvRNA)直接参与调节病毒复制、感染和病理,cvRNA是该课题组提出的病毒与宿主相互作用的新模式。
2016年9月5日,《自然-微生物学》杂志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等单位合作研究成果“Intra-host dynamics of Ebola virus during 2014”,第一次系统的揭示了埃博拉病毒在宿主内的进化模式,并指出了病毒基因与重要变异位点在病毒-宿主相互作用中的作用。
寨卡疫情自2015年在巴西爆发以来已迅速蔓延至南美其他各国、中北美加勒比海地区,并进一步扩散到全球66个国家和地区。我国于今年2月第一输入性病例至今已有12人感染了寨卡病毒。目前,越来越多研究表明寨卡病毒感染与胎儿和新生儿小头症畸形密切相关,该病毒的感染还能引起许多神经系统的疾病,比如格林巴利综合症(Guillain-Barre syndrome)。但目前尚未研发出针对寨卡病毒的疫苗和有效治疗手段...
近年来,多种亚型(例如H1N1、H5N1及H7N9)流感病毒的世界范围内流行造成大量人群及牲畜的感染以及死亡。流感病毒感染宿主呼吸道内的多种细胞类型,如纤毛表皮细胞,I型与II型肺泡细胞以及各类免疫细胞。免疫细胞介导的吞噬与杀伤是清除流感病毒感染的重要方式之一,其中,天然免疫系统与适应性免疫系统均参与了这一过程。
流感病毒是重要的病原体之一,不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而且给畜牧业生产造成重大损失。之前流感病毒一直分为A、B和C三个类型,从2011年起科学家陆续在猪和牛体内分离到新的流感病毒,由于此新病毒与A、B、C型流感病毒差异很大,被定义为新的D型流感病毒。新发现的D型流感病毒与C型流感病毒最为相似,但不能与C型流感病毒发生重组。目前已在北美、欧洲、中国等多个国家和地区检测到此新型流感病毒,牛被认为是主要宿主...
人类感染H7N9和H5N1高致病性流感病毒的病例呈散发性分布,目前针对环境因子与上述两种病毒发病率的相关性研究较少。鉴于此,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科研人员分析该类病毒的环境影响因素,并分别对H7N9和H5N1的感染病例进行了比较分析。
2015年12月18日,应郭惠珊研究员邀请,美国Kentucky大学Peter D.Nagy教授来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进行学术交流,并于上午9点30分在微生物所E301会议室为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科研人员带来一场精彩的学术报告。报告由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郭惠珊研究员主持。
植物转录后基因沉默(PTGS)和转录水平基因沉默(TGS)是其抵抗病毒以及其它外源基因入侵的一套基于核酸的免疫系统。该系统能够监测、发现并及时清除病毒或外源基因的表达产物,产生对病毒等多种病原的抗性。近几年来,生物体如何在利用该机制抵抗病毒等病原入侵的同时,保持内源基因表达的稳定性是一个热点科学问题。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