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生物学 >>> 动物学 >>> 动物生物物理学 动物生物化学 动物群落学 动物形态学 动物解剖学 动物组织学 动物细胞学 动物生理学 动物生殖生物学 动物生长发育学 动物遗传学 动物生态学 动物病理学 动物行为学 动物地理学 动物分类学 实验动物学 动物寄生虫学 动物病毒学 动物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动物学 纤毛相关记录18条 . 查询时间(0.021 秒)
2024年1月8日,国际学术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丛尧研究组、朱学良研究组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鄢秀敏研究组的最新合作研究成果“Multi-scale structures of the mammalian radial spoke and divergence of axonemal co...
2021年10月4日,国际学术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朱学良研究组发现的最新研究成果。在该工作中,研究人员揭示了哺乳动物动纤毛中央微管形成的分子机制。动纤毛(motile cilia)是一种突出于细胞表面的毛发状细胞器,由基体、轴丝和纤毛膜组成。在哺乳动物体内,以多纤毛的形式广泛分布于气管、脑室和输卵管等器官中的动纤毛,通过其周期性...
2021年10月4日,国际学术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朱学良研究组发现的最新研究成果“Wdr47, Camsaps, and Katanin cooperate to generate ciliary central microtubules”。在该工作中,研究人员揭示了哺乳动物动纤毛中央微管形成的分子...
2019年8月20日,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膜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王强团队在国际学术期刊PLoS Biology 在线发表了题目为Chemokine signaling links cell cycle progression and cilia formation for left-right symmetry breaking 的研究论文,揭示了在胚胎左右不对称发育过程中,细胞周期调控纤毛...
纤毛虫无性生殖中, 生命活动受阻时经常会发生形成包囊的现象。研究纤毛虫的包囊现象, 已成为揭示真核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细胞模式形成与控制机理的一个重要方面[1]。目前, 对腹毛目纤毛虫中游仆虫类包囊的形态及其生理生化特征已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 积累了较多的资料[2-11], 但对其他类纤毛虫的包囊, 例如尾柱虫类和尖毛虫类包囊的研究所见报道不多。本文以尖毛虫类纤毛虫凯氏异毛虫(Allotricha...
应用扫描电镜术观察到,贻贝棘尾虫无性分裂过程中,处于形态发生区的表膜产生孔洞,于小孔内伸出纤毛芽,组成新纤毛器的原基区;老口围带后1/3部分发生更新,前2/3部分的小膜无明显变化,此后两者共同形成前仔虫的口围带;左、右缘棘毛原基分别在老缘棘毛前端和中部的棘毛瓦解位置产生,此后新的左、右缘棘毛列分别在老缘棘毛的右侧形成.结果表明,贻贝棘尾虫形态发生中,纤毛器基体是在表膜下发生的,前仔虫口围带结构建...
目前已经在100多种纤毛虫中观察到细菌、藻类和其他微生物等共生体。对纤毛虫中宿主-共生体系统的研究表明,双小核草履虫中卡巴粒的遗传为细胞质遗传理论提供了例证;含细菌共生体的许多厌氧纤毛虫无线粒体,共生体对宿主代谢有重要作用;尾草履虫-钝状全孢螺菌共生作用中,共生菌感染形式的39kDa、15kDa周质蛋白可分别与IF-3-1、IF-3-2两种单抗反应,其共生体早期感染过程中两种抗原的量发生显著变化,...
扭头虫是一类常见于富含硫化物的沉积物/污泥中的自由生、厌氧纤毛虫。其主要特征是体前部向左侧扭转,且大多明显向外突出。本工作依据活体观察及蛋白银染色,对采自青岛潮间带的曲扭头虫Metopus contortus进行了详尽的形态学研究。曲扭头虫活体大小约130µm50µm,腹面观呈长椭圆形,体前端向左侧扭转,呈斜向外突;大、小核各一枚;单一伸缩泡位于虫体近末端;...
利用活体观察及银染法对分别采自广东大亚湾和山东青岛沿岸的海洋管口类纤毛虫-长偏体虫(Dysteria procera Kahl, 1931)和海洋伪斜管虫(Pseudochilodonopsis marina Song, 1991)的活体形态及纤毛图式进行了补充性研究,并与前人报道的种群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长偏体虫广东种群的右区动基列最左侧1列较原报道种群略长,体表具大量共生细菌(vs.无),少...
首次测定、分析了七种海洋纤毛虫(固着目、缘毛亚纲:团结蛤表单缩虫、拟杯状伪钟虫、糙面伪钟虫、倪氏聚缩虫、交替聚缩虫、羽状聚缩虫、中华拟聚缩虫)的rRNA转录间隔区-5.8S rRNA基因(ITS1-5.8S-ITS2)序列。结果显示:七种纤毛虫的5.8S区序列遗传相似度为0.9102—0.9811。ITS1和ITS2区的序列变异性大于5.8S区,遗传相似度分别为0.4201—0.9293,0.51...
在活体、纤毛图式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对采自青岛、烟台沿海的五种仍欠深入了解的自由生纤毛虫:缩原克鲁虫(Protocruzia contrax Mansfeld, 1923)、贪食纤口虫(Chaenea vorax Quennerstedt, 1867)、海洋伪斜管虫(Pseudochilodonella marina Song, 1991)、海洋尾丝虫 (Uronema marinum Dujard...
本工作对迄今缺乏了解的海洋游仆虫-稀毛游仆虫(Euplotes rariseta)的形态学和二分裂期间的发生学开展了观察和研究。其主要发生学与其他本属种类相似,如:口原基及口侧膜原基均发生于老口围带后方皮膜下一龛腔内;5列体棘毛原基以次级原基的模式形成,自左至右分别按3∶3∶3∶2∶2独立演化为前、后仔虫的额-腹-横棘毛;缘棘毛在前、后仔虫均需再造,缘棘毛原基独立发生于老结构之前,分别形成2根新棘...
应用能同时显示纤毛虫的皮膜结构及核器的蛋白银染色方法,研究了急纤虫Tachysoma pellionella的形态及其无性生殖周期中核器和纤毛器的发育演化过程。
利用活体观察及蛋白银染色技术对一淡水缘毛目纤毛虫— — 沟钟虫(VorticeUa convallaria)的形态学和表膜下 纤维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沟钟虫的活体个员自然伸展时外形较稳定,并呈明显的倒置钟状,长宽约为50— 85“ ×4o一75“m;口围缘完全外展时为虫体最宽处;伸缩泡一个,较大,位于El围唇下方及El前庭的左侧。胞质均 匀而透明,无脂肪滴存在,游泳体呈圆柱形。细胞表面横...
棘尾虫是细胞表面具有特殊纤毛结构排列方式的复杂下毛类纤毛虫。其镜像骈体的两列纤毛结构几乎完全是左右对称排列,一个是正常方式排列的,另一个是相反方式排列。本文包括两项移接实验:1)将棘尾虫口对镜像骈体一侧细胞的后半部分倒转180°与另一侧细胞的前半部分对接;2)将此种骈体一侧后半部分调转90°与另一侧细胞的前半部分对接。接后定时分期固定接块,以蛋白银染色法,观察其发育过程及结果。实验Ⅰ的发育结果为有...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