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数学 信息科学与系统科学 物理学 化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总论 大气科学 地球物理学 地理学 地质学 水文学 海洋科学 生物学 科学技术史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理学 循环图相关记录18条 . 查询时间(0.609 秒)
在地质时间尺度上,地球大气CO2含量受到碱金属镁和钙的地表循环调控,因此,地球表层镁循环的长周期演变、驱动和响应机制是关乎地球宜居性的核心科学问题。过去几十年里,研究人员发现海水镁含量在显生宙(最近5亿年)曾发生巨大波动,造成了海洋在“方解石海”和“文石海”之间交替演变,但其机理存在很大争议,有“白云岩化驱动”和“地幔活动驱动”两大假说,至今尚无定论。而在显生宙之前的漫长前寒武纪,地球的镁循环如何...
铅(Pb)污染物是环境中的隐形杀手,对生态环境和公众健康(尤其是儿童)具有极大危害。而且,2023年来地质载体中的Pb污染信号也被提议可用来表征人类世。因此,全球Pb循环研究备受关注。目前的Pb污染研究多集中在两极和中高纬地区,低纬地区的Pb循环研究非常缺乏。2023年12月20日,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极端气候事件及影响”团队(EXCEIS)谭亮成课题组领衔,首次基于泰国南部Klang洞和我...
后碰撞岩浆作用广泛分布于大陆碰撞造山带中(如, 青藏高原),被普遍认为是大陆俯冲的产物。然而,先前大洋俯冲时洋壳物质的再循环也能贡献后碰撞岩浆岩的产生。准确识别后碰撞岩浆岩中的再循环地壳组分对于理解大洋俯冲到大陆俯冲的发展以及造山带的演化具有重要意义。青藏高原南部的拉萨地块分布有大量的后碰撞超钾质岩(图1A),这些岩石的形成和印度大陆板块的俯冲以及青藏高原隆升的深部动力学过程密切相关,吸引了国内外...
工业快速发展导致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不断增加,促使各国政府加速开发二氧化碳捕集利用技术,力争早日实现“碳中和”。其中,设计和创建具有高效生物固碳能力的酶、生化途径、工程生物或微生物组,已成为合成生物固碳领域的国际研究热点。在自然界中,植物和微生物可利用六条天然固碳途径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物,其中最为人熟知、可能也是最重要的途径,就是以1,5-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加氧酶(Rubisco)为核心固碳...
近日,在发表于《自然—地球科学》的一项新研究中,美国蒙特里海洋生物研究所高级科学家Ken Johnson和前MBARI博士后研究员Mariana Bif演示了机器人浮标舰队如何在全球范围内改变了人们对海洋初级生产力的理解。
2021年7月1日,《环境微生物》报道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孙超岷课题组的最新研究成果。成果表明,深海冷泉拟杆菌可通过降解藻类多糖促进深海营养和碳循环。该成果为进一步了解深海微生物介导的物质能量代谢和碳元素生物地球循环研究提供了研究范例。
俯冲带将海洋玄武岩、海底沉积物和大陆地壳碎片运输到地幔深处,是了解地球内部元素循环的关键。大洋板片俯冲带的元素循环已被大量研究证实和熟知,但由于低密度大陆地壳物质难以俯冲,且大陆俯冲过程中的通常缺乏幔源岩浆作用,因此大陆俯冲带的元素循环过程一直缺乏有效约束。作为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在新生代的隆升在东亚地区的地形地貌和区域气候方面造成了深远的影响。地球物理探测资料显示,印度和亚洲大陆岩石圈当前都位于青...
研究发现趋磁细菌可能是一类重要的微生物功能群,他们利用地磁场的定向作用,在有氧-无氧界面(OAI)中上下穿梭,从而将OAI上部有氧或微氧与其下部的厌氧环境联动起来,进而驱动碳、氮、硫和铁等在地球水生环境的无氧与有氧环境中的元素循环。有氧-无氧界面(OAI)是地球上有氧与无氧环境之间的过渡带。在地球的水生环境中(如海洋、湖泊、沼泽和河流),OAI主要存在于沉积物表层或者具有化学梯度分层的水体中。氧气...
埃迪卡拉纪(~635-551 Ma)大尺度的碳同位素漂移(CIE)暗示海洋内部异常的碳循环。全球最大的碳同位素负漂移(Shuram NCIE),与海洋氧化和大型生物的繁盛相耦合。有关Shuram NCIE出现的机制存在两个争论:1)深海大型溶解有机碳(DOC)储库的重新矿化;2)成岩作用。另一个全球性的CIE被记录在埃迪卡拉纪早期的帽碳酸盐岩中,陆地火山喷发、海底甲烷渗漏和缺氧深水上涌三种机制都可...
硫(S)是地球上最常见的挥发分之一,在地球圈层形成与分异、岩浆演化与氧化还原状态、金属成矿元素富集以及全球气候变化等诸多地质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俯冲带是全球最大的物质循环系统,俯冲板片携带大量地壳物质进入深部地幔是壳-幔物质输送的关键环节,俯冲板片释放流体诱发地幔楔部分熔融导致岛弧岩浆作用是幔-壳物质交换的反馈机制之一。S在俯冲带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传统观点认为岛弧火山岩及熔融包裹体的...
含水矿物电气石是地壳中硼的主要载体,具有缓慢的体扩散速率,并可以在超高压条件下稳定。因此,含电气石的超高压岩石为理解俯冲带含硼流体活动提供了一个重要窗口。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岩石圈演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副研究员郭顺及合作者在大别超高压变质带(形成于大陆深俯冲过程)白羊岭地区首次发现富含电气石的榴辉岩和脉体(图1)。这些岩石产出于不纯大理岩中。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研究表明,榴辉岩和脉体中电气石由围...
地球上的生命到底如何而来?这是人类几大未解之谜之一。为回答这一问题,美国科学家提出了一种新理论——柠檬酸循环,这一过程可能于约40亿年前开始,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参与分子不断演化。研究发表在9日出版的《自然·通讯》杂志上。
循环对生态系统有重要的影响。它是热带外很多观测气候变量的主导变率,地表气温的年循环占总方差的贡献可以大到超过90%(图1左)。传统气候变率和变化的研究是假定年循环不变,但观测证据表明近50多年北半球中高纬多数陆地区域的地表气温年循环呈现变小的趋势(冬夏温差变小,四季趋于不分明),尤其是在高纬50-70°N和东亚地区(图2左)。区域尺度上的这种变化是否和人类活动有关?
循环对生态系统有重要的影响。它是热带外很多观测气候变量的主导变率,地表气温的年循环占总方差的贡献可以大到超过90%(图1左)。传统气候变率和变化的研究是假定年循环不变的,但观测证据表明近50多年北半球中高纬多数陆地区域的地表气温年循环呈现变小的趋势(冬夏温差变小,四季趋于不分明),尤其是在高纬50-70°N和东亚地区(图2左)。区域尺度上的这种变化是否和人类活动有关?
由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张华民研究员领导的储能电池研究团队自主研发的2kW全钒液流储能电池耐久性快速评价试验系统,自2007年7月6日开始运行以来,每天进行7次充放电循环。截至2011年6月4日已无故障运行1429天,累计运行时间超过34000小时,电池系统成功实现10,000次充/放电循环,电池模块的能量效率未见明显衰减。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