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生物学 >>> 生物数学 生物物理学 生物化学 细胞生物学 生理学 发育生物学 遗传学 放射生物学 分子生物学 生物进化论 生态学 神经生物学 植物学 昆虫学 动物学 微生物学 水生生物学 病毒学 人类学 生物工程 生物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51-165 共查到生物学 演化相关记录492条 . 查询时间(0.119 秒)
广翅目Megaloptera隶属于脉翅总目Neuropterida,是完全变态类昆虫中较为古老原始的类群之一,仅包括泥蛉科Sialidae和齿蛉科Corydalidae。该目全世界已知34属,约390种。广翅目幼虫水生,对水质变化较为敏感,可作为水质监测的指示性昆虫。广翅目成虫远距离扩散能力较弱,物种形成常与地理隔离造成的异域分化密切相关。现生广翅目昆虫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大动物地理区,但呈现明显的间...
相同或相似的选择压力下,近缘物种可能在生理、形态等方面发生一系列相似的适应性改变,称为“平行演化”(parallel evolution)。然而,这种相似表型的演化可能是由不同的遗传机制所调控。理论假说认为这种遗传不平行性(genetic nonparallelism)可能与物种的固有遗传变异(即个体杂合度——Heterozygosity)有关,因为低水平的固有遗传变异可能会降低相同等位基因在相似...
麂属动物是鲸偶蹄目、反刍亚目、鹿科、麂亚科下的一类哺乳动物,属内各物种间差异巨大的染色体数目而受到生物学家关注,是研究哺乳动物成种机制和染色体演化的优异模型。小麂、黑麂是我国特有的物种,黑麂和贡山麂是我国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黑麂和贡山麂都有8条(雌性)和9条(雄性)染色体,它们的核型却不相同,而小麂有46条染色体。自20世纪80年代,我国学者对多种麂属动物染色体开展了长期研究,发现其多变的染色体数目...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魏辅文院士团队联合西北工业大学王文教授团队、浙江大学周琦教授团队及国内众多科研和保护机构测序组装了具有祖先核型的獐(2n=70),小麂(2n=46),雌性和雄性黑麂(2n=8/9)的染色体水平基因组,以及黑麂最近缘物种贡山麂的草图基因组。全基因组比对分析证实染色体融合是导致麂属染色体数目在种间剧烈变化的主要重排类型。
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神经科学研究所)、神经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王佐仁研究团队以《哺乳动物合作行为的演化及其神经表征》为题在Cell Reports期刊上在线发表研究论文。该研究建立了一个定量评估合作行为的实验范式,发现了不同哺乳动物物种的合作能力与它们在进化上的层级一致,并且找到了与合作相关的神经表征。
施普林格·自然旗下专业学术期刊《自然-人类行为》最新发表一篇遗传学研究论文,为过去2000-3000年间,自然选择在欧洲人群遗传演化中的作用提供了见解与证据。由中国学者完成的该项研究确定了过去3000年间,与755个被自然选择改变的性状关联的遗传效应,表明这一过程对人类基因组持续产生影响。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系统与进化研究团队获得超过200个风毛菊属物种的叶绿体基因组序列,建立了该属稳健的系统发育关系。基于此,整合古气候、物种形态性状和物种分布数据,对物种多样化速率动态进行深入分析。
猪是人类获取动物蛋白的主要来源之一,同时也是重要的医学研究模型。鉴于猪在农业经济和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家猪的起源驯化研究一直是国际研究的热点。近期,江西农业大学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单位的一项联合研究发现,人类介导的渗入和选择塑造了现代家猪Y染色体的多样性,并从父系遗传角度揭示了猪的演化历史。研究成果发表在《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期刊,标题为“Human-...
大兴安岭北部是我国泥炭沼泽重要分布区,同时也是我国唯一的地带性连续多年冻土分布区,位于欧亚大陆地带性多年冻土分布区南缘;且该区处于中高纬度季风边缘地带,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十分敏感。对大兴安岭泥炭地发育过程中植被演替、区域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的深入研究,促使我们进一步明确该区历史时期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泥炭地发育的影响。
2021年9月28日,微生物学一流刊物The ISME Journal 在线发表了中国农业大学根瘤菌研究团队的研究论文: The zinc-finger bearing xenogeneic silencer MucR in α-proteobacteria balances adaptation and regulatory integrity。田长富教授为主要通讯作者,张子丁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
1990年,人类基因组计划启动,2001年,长达30亿碱基对的人类基因组草图绘制完成。这不仅是人类历史上的一项壮举,也是分子生物学领域的一个巨大里程碑。
2021年9月10日,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蛋白质与植物基因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罗述金课题组与中科院动物所邹征廷课题组在PLoS Genetics上合作发表论文,通过全基因组和转录组分析鉴定出决定家鸽眼色多样性的基因SLC2A11B,其功能缺失突变导致虹膜缺乏黄色形成白眼性状,并在家鸽驯化过程中长期受到人工选择。SLC2A11B与部分鸟类蓝或棕黑眼色相关,在鱼类和爬行类动...
2021年9月10日,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蛋白质与植物基因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罗述金课题组与中科院动物所邹征廷课题组在PLoS Genetics上合作发表论文,通过全基因组和转录组分析鉴定出决定家鸽眼色多样性的基因SLC2A11B,其功能缺失突变导致虹膜缺乏黄色形成白眼性状,并在家鸽驯化过程中长期受到人工选择。SLC2A11B与部分鸟类蓝或棕黑眼色相关,在鱼类和爬行类动...
作为人类近缘的非人灵长类模式动物,恒河猴在脑科学、分子演化、药物研发等基础与转化研究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目前恒河猴基因结构主要源于预测,严重制约了该特色模型在分子水平的研究与应用。
尾羽是鸟类飞行系统的重要一环,其形态既受自然选择(空气动力学)的影响,也受吸引异性的性选择作用。性选择如何影响鸟类尾羽演化?一直备受学界关注。 科学家通过最新发现并命名1.2亿年前早白垩世反鸟类鹏鸟科的新属种“雅尾鹓鶵(yuān chú)”(鹓鶵亦称鹓雏,是中国神话传说中的神鸟。《庄子·秋水篇》:“南方有鸟,其名鹓雏”),研究揭示出性选择和自然选择的动态相互作用对鸟类早期演化的影响。 两种特殊...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