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生物学 >>> 遗传学 >>> 数量遗传学 生化遗传学 细胞遗传学 体细胞遗传学 发育遗传学 分子遗传学 辐射遗传学 进化遗传学 生态遗传学 免疫遗传学 毒理遗传学 行为遗传学 群体遗传学 遗传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遗传学 植物相关记录155条 . 查询时间(0.378 秒)
水稻起源于热带和亚热带,对低温十分敏感,当温度低于15℃时水稻便无法正常生长。有统计显示,每年低温冷害导致我国水稻减产约50亿kg。近年来,因直播稻大面积推广以及水稻种植区域不断由热带、亚热带向高海拔、高纬度地区扩张,水稻遭受低温冷害的频率有增加趋势。低温冷害已成为限制我国水稻生产的一大瓶颈。因此,挖掘调控水稻耐冷性的关键基因,研究其作用机理,对防控水稻低温冷害具有重要意义。
2024年2月22日,华中农业大学作物遗传改良全国重点实验室、湖北洪山实验室周道绣课题组在Nature plants 上发表了题为“Lysine acetylation of the histone acetyltransferase adaptor protein ADA2 is a mechanism of metabolic control of chromat...
被子植物交配系统频繁地由异交向自交转变,约有10%~15%的物种呈现高度自交的特征。自交的谱系/物种在特定条件下可能受到自然选择的青睐,尤其是当自交过程中繁殖保障优势(reproductive assurance)和基因的自动传递优势(transmission advantage)能够抵消近交衰退导致的适合度折损,自交便有可能受到选择。
全球气候变化对地球生态系统产生了深远影响。为响应气候变化,较多动植物可能发生向高纬度和高海拔地区迁移,原有的生态位可能逐渐丧失,最终可能引发物种的灭绝。同时,在长期的进化历程中,生物逐渐适应外界环境气候变化,形成了特有的对环境气候变化的响应和适应机制。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研究经济植物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与适应机制,对于经济植物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科学意义。   ...
水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光合效率是制约水稻生产的重要因素。目前关于提高水稻光合效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改善光合作用的特定步骤或性状,较少对光合调控的研究。小分子RNA(miRNA)在作物生长发育和逆境胁迫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关于miRNA参与调控水稻光合作用的报道不多。
植物细胞具有很高的全能性,它赋予了植物器官在活体或培养条件从头再生新的器官和完整植株的能力。基于细胞全能性发展起来的植物离体再生体系已被广泛应用于遗传转化和基因编辑等植物生物技术中。在经典的植物离体再生体系中,生长素诱导的多能性愈伤组织形成是离体再生的第一步,被认为是植物细胞获得全能性的关键过程,对于不定芽或根的从头再生是必需的。研究表明,植物根干细胞因子在生长素诱导愈伤组织形成过程中的异位激活代...
土壤种子库对于延续种群和维持群落结构具有重要意义。就种子群体而言,种子存活时间越长,越有利于其在时间上分散风险,增加遗传多样性;但同时,种子暴露于土壤种子库中的时间越长,面临老化、捕食、感染的风险也就越大,活力下降的风险增加,出苗能力可能减弱。所以,对于种子而言,是选择长久存活于土壤中还是选择合适的时机果断出苗,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当前人类世,环境在快速变化,物种在快速适应或毁灭,生命自有出路,等待去认识和学习。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快速进化与保护研究组致力于从协同进化和遗传物质交换的视角,解析动植物性状进化和协同物种多样化的生态驱动力和遗传机制;师法自然,利用和调整物种间生态关系和遗传关系网络,快速提升物种的遗传弹性和自适应能力,创新适应未来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方案。
亚洲稻又称水稻(Oryza sativa L.)。亚洲稻包括粳稻(Japonica)和籼稻(Indica)两个亚种,不仅是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理论研究中日益受到重视的模式生物。尽管迄今针对水稻开展了大量研究,但关于水稻起源/驯化的历史已争论了半个多世纪,存在各种推论和观点。目前存在两种主流假说——一次起源(single-origin)假说和多次起源(multiple-origin)假说。前者...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葛颂研究组基于1578份水稻和野生稻样本的重测序数据,采用一种新的分析策略探讨了水稻的起源/驯化历史,即在全基因组水平上通过分析驯化基因的起源来推断水稻的野生祖先和起源地点。该研究首先厘清了水稻和野生稻的群体遗传结构和群体动态历史,明确水稻包括6个品种群(印度籼稻,澳大利亚粳稻,日本萝卜,芳香型,温带粳稻和热带日本花)以及两种野生稻存在4个遗传组分(Ruf1, Ruf2, Ni...
北极地区虽仅约占全球陆地面积的5%,却是巨大的碳库和甲烷库,在全球气候系统中具有重要作用。北极苔原(树线以北)是相对年轻的新型植被类型,栖息着能适应生长季节短、年均温较低和极端季节性气候等恶劣环境的独特生物类群。过去50年以来,北极地区的变暖速度是全球平均速度的3-4倍。该地区的植被组成、密度和分布发生了较大变化。然而,北极植物区系的进化历史仍不清楚。
杂草严重威胁粮食生产,每年会导致全球大约10%的农作物产量下降。解析杂草起源的遗传学基础和演化路径对于杂草的科学治理至关重要。抗干扰型杂草(ruderal weeds)生命周期短、种子数量多,这些特征有助于其适应农田、苗圃等低胁迫、高干扰生活环境。由于杂草多为非模式植物,相关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最近10年,基因组测序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杂草快速进化、适应环境的机制的研究成为了可能。
真核生物基因组的功能依赖于遗传和表观遗传信息。在细胞分裂时,遗传和表观遗传信息的准确复制和保留是维持细胞命运的关键,而这些信息的异常变化往往会造成疾病的产生。TONSOKU (TSK)是一个首先在植物中被发现参与DNA复制时损伤修复的蛋白,其在人中的同源蛋白TONSOKU-like (TONSL)也具备同样的功能,并且TONSL的突变与一些发育畸形和癌症等人类疾病密切相关。一般认为,TSK/TON...
本课题组综合活体成像、分子遗传学、比较解剖学、单细胞转录组分析等方法,研究植物细胞极性调控、植物器官三维形态建成的分子机制;同时,课题组开展合成基因组学研究,致力于建立植物人工染色体技术。近五年在Science Advances、Current Biology等国际权威期刊发表第一或通讯作者论文12篇。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植物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2022年度学术年会于2023年1月15日在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1号楼第三会议室召开,并同步开通了线上会议。会议由学术委员会主任韩斌院士主持。学术委员会委员曹晓风院士、陈晓亚院士、种康院士、郭惠珊研究员、李家洋院士、钱前院士、周俭民研究员、朱玉贤院士、左建儒研究员,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陈受宜研究员、方荣祥院士、许智宏院士、张启发院...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