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数学 信息科学与系统科学 物理学 化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总论 大气科学 地球物理学 地理学 地质学 水文学 海洋科学 生物学 科学技术史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理学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相关记录184条 . 查询时间(0.528 秒)
2023年7月4日,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马海州研究员钾盐科研团队联合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钱荣毅教授的地球物理勘查科研团队在囊谦盆地开展了地震地球物理勘查工作,采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适合于高原复杂环境的无人机遥控震源地震探测新技术,对囊谦盆地蒸发岩矿床开展系统的地球物理勘查工作并取得进展,初步查明了勘查区蒸发岩的空间展布和规模,为该成盐带成盐成钾特征和成矿预测提供了依据。本次...
2022年1月13日下午,水利部副部长陆桂华赴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就重大水问题研究、水利部重点实验室建设和水利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等工作进行调研。
余震是特大地震导致的地震应力变化的一种响应,是地震触发的最常见的观测。现有的经验模型可以用来描述余震的规模和频次,但是对于解释并预测余震发生的地点很困难。此前,一种名为“库仑破裂应力变化”的因子常被用来解释发生余震的地点,但是这种做法一直存在争议。最近由美国康涅狄克大学的Phoebe devries和同事利用神经网路预测大地震后会出现余震地点,研究发现他们的神经网络比库仑破裂应力变化的准确度更高。...
景观格局-过程的耦合关系是景观生态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也是环境变化研究关注的焦点之一。卫星遥感数据具有大面积同步观测和长时序的优势,成为检测景观格局变化过程的重要手段,由此涌现了许多基于遥感数据的景观格局变化监测模型,对揭示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之间关系、促进生态过程模型与时空交互模型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这些模型通常是针对特定的生态过程而建立的,在同一研究区内,可能存在多种不同类型的生态过程,如...
作为消失的大洋岩石圈的残余,蛇绿岩潜在地记录洋盆从出生到死亡的生命周期——威尔逊旋回。形成于不同构造环境的蛇绿岩,比如,洋陆转换带(OCT)、洋中脊(MOR)及俯冲带(SSZ),可以联合起来反映威尔逊旋回从开始到结束的(开启、扩张、闭合)完整演化历程。而且,以上不同类型的蛇绿岩在它们的岩石组合与地球化学组成上也表现出系统的变化,这与不同地球动力学背景所控制的地幔熔体抽取、岩石圈物质再循环以及地幔熔...
可变形板块运动和地表动力地形是板块与地幔耦合的重要指示标志。东亚陆缘(图1)深部以地幔过渡带内发育大型水平板片为特征。然而,这一特征的板片结构是如何演变的、它又如何与板块运动、板内变形和动力地形相耦合,人们对其知之甚少。
褶皱-逆冲带的结构构造和运动学对揭示古造山带演化的板块边界条件是至关重要的。汇聚型板块边缘伸展与收缩变形的时空变化与板块运动学和俯冲板片几何学变化有关。燕山山脉位于华北克拉通东北缘,北部和东部分别以中亚造山带、太平洋俯冲带为界,在中生代经历了多期陆内变形。然而,燕山山脉早中生代是伸展变形还是收缩变形仍然存在着争议。
高效利用地球上丰富的太阳能、热能和机械能,在制备可再生燃料和去除环境污染物方面显示出巨大的潜力。其中光催化被认为是一种有前景的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的方式。然而,由于其不充分的光吸收、电荷分离和表面反应动力学,光催化反应仍然较难应用到实际的生活中。近期的一些研究表明引入外部激励对光催化反应的活性有明显的增强作用,如微波辐射、机械振动、温度扰动、电场以及磁场作用,这些外场主要是通过促进半导体的电荷分离...
方解霞黄煌岩(aillikite)为碱性、贫硅、富碳酸盐的超镁铁质煌斑岩。尽管这类岩石在地球上非常稀少,但是由于其来源深(>150km),并且含有金刚石,因此受到广泛的关注。目前,这类岩石的成因仍然存在很大的争议,主要是因为对其地幔源区性质的不确定。一方面,实验岩石学研究表明,方解霞黄煌岩与含CO2和H2O的地幔橄榄岩在40-60 kbar条件下部分熔融所产生的熔体成分非常类似。另一方面,方解霞黄...
板块构造是地球区别于太阳系其它硅酸盐行星的一个显著特征。板块俯冲起始对于板块构造的运行至关重要。尽管前人已经提出了不同的俯冲起始的动力学机制,但俯冲起始过程仍不清楚且存在较大争议。过去几十年,来自伊豆-小笠原-马里亚纳(IBM)弧前地区系统的地质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结果提高了对俯冲起始过程的认识(图 1)。IBM弧前岩石圈结构及岩石组合与许多俯冲带之上(Supra-subduction zon...
造山带地貌是气候、构造及其相互作用等复杂过程的产物。其中,河流是造山带中发育最为广泛的地貌之一。河流侵蚀过程的控制因素随时间发生改变,但是它们是如何变化仍然不清楚。横跨青藏高原东南部、南部和喜马拉雅山的长江、湄公河、萨尔温河和雅鲁藏布江等大河水系呈现不寻常的几何形态和地貌特征,被认为是构造变形、水系重组以及气候变化的结果。因此,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山的河流是研究构造、气候、地表过程和水系重组之间复杂...
重建青藏高原生长过程对于评估印度-亚洲碰撞对高原形成的影响至关重要。青藏高原内部发育的中-新生代沉积盆地完整地记录了其源区和本身隆升剥露过程,从而为认识青藏高原生长历史及其动力学机制提供了理想的研究对象。拉萨地体位于青藏高原南部,是印度-亚洲碰撞影响前缘地区,也是新特提斯洋俯冲和拉萨-羌塘地体碰撞影响的关键部位。因此,重建拉萨地体隆升剥露历史具有重要科学意义。然而,拉萨地体早期隆升历史,尤其是北拉...
显生宙以来,俯冲带弧岩浆作用以及碰撞带造山活动被认为是大陆地壳的主要生长机制,两种背景下的陆壳生长通常都伴随着斑岩型矿床的发育。碰撞背景下的成矿斑岩大多具有较高的K2O含量以及明显的埃达克岩亲和性等地球化学特征,被认为主要由早期俯冲阶段岩浆作用所改造的新生下地壳部分熔融形成。这种前期下地壳遭受的改造过程可能关系着岩浆源区金属的预富集,是碰撞带斑岩型矿床形成的先决条件。
板片撕裂经常伴随着显著的地质特征,例如基性岩脉、链式的碱性火山杂岩、地震波速异常、热异常、线性分布的大型-超大型斑岩矿床(例如南美)。这些撕裂若发生在俯冲大洋板片,其引发的一系列构造-岩浆-成矿事件往往较为显著,容易鉴别。相比而言,俯冲大陆板片的撕裂,尽管可以被上地幔速度结构成像所识别,但由于其上覆岩石圈较厚,且遭受较为复杂的构造演化叠加,其引发的地质特征往往被掩盖。
米兰科维奇理论指出地球在太阳系中公转和自转轨道参数的变化影响了地表太阳辐射,进而调控了万年-十万年轨道尺度上的地球碳循环和气候变化。随着科学钻探计划(DSDP, ODP, IODP, ICDP)的实施,全球高分辨率地质记录为研究轨道尺度气候变化提供了绝佳素材,并由此诞生了地层学的重要分支——旋回地层学。除了常规的偏心率(40万年、10万年),斜率(4万年)和岁差(2万年)轨道周期之外,近年来科学家...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