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生物学 >>> 动物学 >>> 动物生物物理学 动物生物化学 动物群落学 动物形态学 动物解剖学 动物组织学 动物细胞学 动物生理学 动物生殖生物学 动物生长发育学 动物遗传学 动物生态学 动物病理学 动物行为学 动物地理学 动物分类学 实验动物学 动物寄生虫学 动物病毒学 动物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动物学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相关记录408条 . 查询时间(0.947 秒)
2024年4月8日,为进一步加强中缅双方在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等方面的合作,缅甸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部副部长Min Thu、缅甸林业司司长Thaung Naing Oo、缅甸林业研究所所长Soe Tint等一行八人访问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以下简称“动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副主任权锐昌等陪同访问,动物研究所副所长詹祥江接待了代表团。
2024年4月3日上午,整合生物学前沿论坛——哺乳动物性腺体细胞分化调控,在农业微生物资源发掘与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C605会议室举办,中科院动物所高飞研究员应邀作学术报告,报告由生医学院陈振夏教授主持。
2024年2月29日,中国科协生命科学学会联合体公布2023年度“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刘光慧、曲静团队与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张维绮团队合作成果“衰老的程序性机制及重置策略”,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王红梅、郭帆、李伟团队和昆明理工大学谭韬、季维智团队合作成果“揭开灵长类早期胚胎发育黑匣子”入选。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甲壳动物生物地理学研究组现因科研工作需要,拟招聘助理研究员岗位人员1名。
正如战国时期《列子·说符篇》中所云:“正旦放生,示有恩也”。放生活动在我国及东南亚等佛教、道教较为盛行的国家或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慈悲为怀”、“众生平等”、“六道轮回”等思想影响下,动物放生旨在“解救生命”,“积德行善”。然而,放生活动对自然敬畏与生命热爱的同时也可能会造成一些生态环境挑战。例如,一些外来物种可能会被无意识放生而造成生物入侵现象。近年来,鳄雀鳝、红耳彩龟、美洲牛蛙等外来入侵物种...
2023年11月30日,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刘峰研究员应邀到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进行学术交流,并作了题为《造血干细胞研究新范式》的学术报告。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相关科研人员和研究生认真听取了报告。该讲座系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创新系列讲座2023年第27期。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动物时间生物学研究组致力于探究脊椎动物周年节律的适应性演化机制,以更准确地预测不同物种对季节性环境变化和全球变暖的响应,同时为提高农业生产和研究人类季节性疾病提供新的视角。此外,研究组还计划探究月节律生物钟的遗传机制。现因工作需要拟招聘特别研究助理(博士后)1-2名。
根据中国科学院与意大利林琴科学院签署的合作谅解备忘录,近日,意大利林琴科学院Enrico Alleva院士、意大利未来生物多样性中心首席法务Jean Paul博士一行来华访问,并在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局的推荐下,于2023年11月22日访问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以下简称“动物研究所”),双方开展了深入的学术交流。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灵长类生态学研究组公开招聘博士后1-2名。本研究组主要开展灵长类的保护生物学与进化生物学研究。本次招聘的博士后主要是基于大数据开展人类世影响下的灵长类保护生物学研究工作。
演化保护基因组学研究组隶属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动物生态与保护生物学院重点实验室。现因科研工作需要,拟招聘博士后人员1-2名。
恒温性对哺乳动物的生存至关重要。许多恒温动物在出生后,体温调节能力尚未发育完善,热量散失是威胁其生存的重要因素。晚成型动物的幼体从出生到断乳,产热能力逐渐发育,到断乳后才具有较完善的体温调节能力。因此,恒温动物在胎后发育中体温调节能力的建立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问题。研究组的前期研究发现,分布在内蒙古草原的布氏田鼠(Lasiopodomys brandtii)在17日龄前,幼体在冷暴露的情况下不能维持...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张健旭研究组等以“Alien lesser bandicoot rats have established wild populations in China”为题于2023年8月19日在国际动物学期刊Current Zoology发文,报道了小板齿鼠 (Bandicota bengalensis) 在我国中缅边境地区,已经过境,并建立野生种群。
全球气候变化正在导致日益加剧的生物多样性丧失。在以往的大尺度分析中,研究人员往往关注物种水平的变化,鲜有研究注意到种内不同种群间气候适应能力的差异。其次,气候变化通常会引起物种间的连锁反应,评估同一生态系统中相互作用的物种间的综合响应模式,有助于构建更为完善的气候变化评估体系。因此,如何量化性地评估多物种的不同种群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模式是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关键一环。
在长期进化过程中,肠道微生物与其宿主形成了共生功能体,肠道微生物对于维持宿主的能量代谢、免疫功能和社会行为等具有重要作用,有助于提高动物宿主的生存和繁殖适合度。由宿主与肠道微生物组成的全基因组决定了动物物种的适应与进化。但是,关于宿主遗传因素(系统发育)与环境变量对肠道微生物结构的相对贡献尚不明确,特别是亲缘关系较近物种肠道微生物的关系;此外,不同物种能量代谢特征与系统发育关系未见报道。
在适应性辐射过程中,哺乳动物的寿命也演化出较高的多样性,包括从最大寿命只有3年的鼩鼱到寿命长达200余年的弓头鲸。其中,一些特殊的哺乳动物类群,例如裸鼹鼠、弓头鲸、大象和蝙蝠等,还展现出长寿命、抗肿瘤的特点,成为研究动物抗衰老机制的模型。在这些长寿动物中,裸鼹鼠、大象和蝙蝠等均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抗肿瘤能力,然而这些物种间是否存在一定的抗肿瘤表型趋同则尚未研究清楚。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