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哲学 经济学 法学 教育学 文学 历史学 理学 工学 农学 医学 军事学 管理学 旅游学 文化学 特色库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相关记录1880条 . 查询时间(0.216 秒)
基于离子脱嵌反应的传统锂离子电池由于单电子转移产生的比容量有限,其能量密度已接近理论极限,难以满足未来长续航和大规模储能体系的性能需求。三氟化铁正极(FeF3)基于三电子转移的转换反应具备712 mAh g-1的高理论比容量,将其匹配锂金属负极而构筑的Li-FeF3电池的理论能量密度可达850 Wh kg-1和1500 Wh L-1。然而,商业ReO3型FeF3正极的本征电子/离子传输性能不佳,涉...
2024年5月9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博士研究生丁明屹与研究员施建荣、闫宏亮等,利用郭守敬望远镜(LAMOST)中分辨率巡天的大量光谱数据,精确测量并发布了约45万颗恒星的锂元素丰度,这是目前世界上最大规模的锂丰度数据,对探究锂元素的起源与演化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天体物理学杂志增刊系列》上。
高能量密度锂金属电池(LMB)中往往存在较高的反应和扩散势垒,导致其电化学动力学缓慢,并限制其商业化应用。以转化型锂硫电池为例,锂硫电池正负极电化学过程具有典型的自串联反应特征,包含Li+脱溶剂化到后续的硫物质转化反应或者锂电沉积的反应过程,并形成对应的五种典型的能垒, Li(溶剂)x+去溶剂化、硫物质的氧化和还原、Li+扩散及Li0扩散与成核。在反应过程中,电极/电解液界面处的Li(溶剂)x+首...
基于离子脱嵌反应的传统锂离子电池由于单电子转移产生的比容量有限,其能量密度已接近理论极限,难以满足未来长续航和大规模储能体系的性能需求。三氟化铁正极(FeF3)基于三电子转移的转换反应具备712 mAh g-1的高理论比容量,将其匹配锂金属负极而构筑的Li-FeF3电池的理论能量密度可达850 Wh kg-1和1500 Wh L-1。然而,商业ReO3型FeF3正极的本征电子/离子传输性能不佳,涉...
采用富锂氧化物作为正极材料为实现高能量全固态锂电池提供了一个理想的选择,而富锂正极材料通常很难与固态电解质(SSEs)直接匹配,严重限制了高容量正极在全固态锂电池中的容量利用率。
自1982年首次报道了富锂巨星以来,并伴随着越来越多的光谱巡天提供的丰富的富锂巨星样本,我们能对其形成和演化有更加清晰的认识。目前,在巨星中,约有百分之一是富锂的,它们的锂丰度超过了1.5 dex,这是标准恒星演化理论无法预测的。一直以来,红巨星出现反常锂增丰行为的物理原因并不清楚,目前也没有很好的物理过程可以解释这种反常行为。
【有机锂润滑脂稠化剂技术开发创新团队】润滑油公司有机锂润滑脂稠化剂技术开发创新团队共15人,其中8人有高级以上技术职称、硕士14人。团队聚焦国家重大装备和制造业转型需求,以突破润滑脂关键技术为目标,开展润滑脂配方、工艺和应用研究,不断提升产品竞争力、满足客户需求,为中国高端制造业打造优质“液体芯片”。团队成员探讨有机锂润滑脂工艺配方方案。
2024年以来,扬子石化加速锂电池隔膜专用料产品质量提升和新品研发,不断提高锂电池隔膜料产销量,截至2024年3月27日,聚乙烯锂电池隔膜料产量同比增加147%,销售量同比增加183%。
锂电池隔膜料T98D     锂电池  中国石化  储能电站       2024/4/1
锂电池隔膜起到隔离电池正负极、防止短路、保证锂离子在充放电过程中正常通过微孔通道的作用。其广泛应用于新能源汽车、储能电站、电动自行车、电动工具、航空航天、医疗及数码类电子产品等领域。
2024年3月15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二维材料化学与能源应用研究组(508组)吴忠帅研究员团队与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冯新亮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余彦教授合作,基于多组分添加剂的协同效应,开发了一种具有普适性的新型“鸡尾酒电解液”,通过在正极和负极上协同形成稳定和快离子传输的电极/电解液界面,提升了商业钴酸锂(4.45V级别)的4.6V高电压和5C超快充性能,并能在...
锂金属电池由于潜在的高能量密度被认为是下一代最有前途的储能电池之一,然而传统有机液态电解液的挥发性、可燃性以及不均匀锂沉积导致的锂枝晶生长引起的安全隐患限制了其进一步发展。为了提高电池的安全性,固态电解质成为了当前的研究热点。其中,聚离子液体基固态电解质因其不可燃性、良好的机械性能、优异的化学/电化学稳定性而受到广泛关注。但是,室温离子电导率较低的缺点限制了其在全固态锂电池中的进一步应用。
近日,荆门石化成功开发负极材料专用石油焦,首批500吨锂电负极专用石油焦上市,标志着该公司不仅完成石油焦产品的转型升级,而且拓展了企业的创效途径。
2024年3月13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硅基材料与集成器件实验室蔡艳研究员、欧欣研究员联合团队,在通讯波段硅基铌酸锂异质集成电光调制器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团队成员利用上海微技术工业研究院标准180 nm硅光工艺在八英寸 SOI上制备了硅光芯片,然后基于“离子刀”异质集成技术(图1),通过直接键合的方式将铌酸锂与SOI晶圆实现异质集成,并通过干法刻蚀技术实现了硅光芯片波导与LN电光...
二氧化碳捕获与利用在二氧化碳减排,减缓全球变暖,以及潜在的未来火星探索等领域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LCO材料是消费类电子产品的首选锂离子电池正极。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吴忠帅团队与北京大学潘锋教授和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陈成猛研究员合作,提出了一种正极界面工程策略,通过氟化4.45V商业钴酸锂(LCO)的近表面晶格,开发出4.6 V下的快充稳定长循环正极材料。相关成果发表在《能源与环境科学》上。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