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物理学 >>> 理论物理学 声学 热学 光学 电磁学 无线电物理 电子物理学 凝聚态物理学 等离子体物理学 原子分子物理学 原子核物理学 高能物理学 计算物理学 应用物理学 物理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61-75 共查到知识要闻 物理学相关记录9279条 . 查询时间(3.087 秒)
我国西部含油气盆地如塔里木盆地、四川盆地等都属于叠合盆地,其中许多油气藏都经历了早期生物降解作用和后期热成熟作用的叠加次生改造。以塔北哈拉哈塘地区为例,许多古油藏在海西晚期被大幅抬升,埋深升至800-2000米,油藏的温度在30-75℃,原油广泛遭受生物降解;之后油藏不断沉降,现今埋深已超6000米,温度达160℃左右,原油后期经历热成熟作用(如图1所示)。叠加次生改造会显著改变原油的性质,包括生...
2024年4月24日,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院强磁场中心陆轻铀课题组依托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SHMFF),取得低温强磁场扫描隧道显微镜研制新进展。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著名仪器期刊Review of Scientific Instruments。强磁场中心博士研究生张民为该论文第一作者,强磁场中心陆轻铀研究员和侯玉斌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该论文被选为Featured (Editor’s pick)文章,...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微观磁共振重点实验室彭新华教授、江敏副教授团队在极弱磁场量子精密测量领域取得重要进展,首次利用暗态自旋实现极弱磁场的量子放大,磁场放大倍数突破5000倍,单次磁场测量精度达到0.1fT水平。相关研究成果以“Observation of Magnetic Amplification Using Dark Spins”为题发表于国际著名学术期刊《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
2024年4月19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曾杰教授和耿志刚教授研究团队,在《自然·可持续性》(Nature Sustainability)发表了题为“Synthesis of hydroxylamine from air and water via a plasma-electrochemical cascade pathway”的文章。该研究提出了等离子体-电化学级联催化新...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院健康所医用光谱质谱研究团队长期坚持新型质谱仪器研制工作,随着质谱仪成果性能和功能的不断提升和完善,研制的质谱仪不仅被环保行业广泛采用,而且也逐渐被科研领域认可。近几年,自主研制的质谱仪器助力于多领域科学研究,包括农业食品、传感材料、医学诊断、安全等领域,相关成果产生多篇高水平国际论文。
2024年4月22日,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院固体所计算物理与量子材料研究部在铜基过渡金属合金的形成能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研究人员利用第一性原理和团簇展开方法系统地研究了20种铜基过渡金属合金的形成能以及Cu-Au合金的基态结构,阐释了基于广义梯度近似的密度泛函理论错误预测形成能和结构稳定性的物理机制,为研究其他过渡金属合金、相图和高通量计算提供了新思路。相关结果发表在npj Computationa...
近日,南京大学物理学院陈伟教授和邢定钰院士课题组在介观电子系统的非厄米物理效应研究中取得有趣进展,提出了能谷依赖的非厄米趋肤效应(valley-resolved non-Hermitian skin effect)并将其用于构筑具有高极化率和高鲁棒性的能谷过滤器(valley filter)。不同于以往诸多能谷过滤器的理论方案,该工作创新性地基于非厄米物理视角并有效利用了趋肤效应的内秉拓扑属性,实...
在精确宇宙学时代,大规模星系红移巡天是探索宇宙的利器。科学家通过测量大量遥远天体的光谱,利用红移巡天获得宇宙不同演化时期的密度场。星系密度场包含星系成团性信息,体现在星系的两点关联函数和多点关联函数中。星系的多点关联函数与两点关联函数高度互补,对研究暗能量、暗物质及引力性质至关重要。然而,由于多点关联函数的复杂性,其测量和建模有一定的挑战性。
在多相催化过程中,金属位点对原料和中间体的吸脱附是决定催化性能的关键因素。为探究金属原子排布序列影响金属位点吸附性能的微观机制,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研究员何鹏团队与南开大学、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合作,使用13C固体核磁共振解析了含有一维金属-氧链的混合金属MOF-74材料中Mg2+离子和Co2+离子在原子尺度上的排列状况,并建立了上述原子尺度结构信息与宏观气体吸附性能之间的联系。
2024年4月20日,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与东江实验室在铌三锡材料的射频超导应用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研制的铌三锡固体传导冷却超导电子加速器在国际上首次实现稳定载束。该加速器的研制先后得到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面上项目、中国科学院“青促会”、先进能源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科研平台等项目的支持。
2024年4月19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纳米与界面催化研究中心研究员包信和以及研究员汪国雄、高敦峰团队,在乙烯电催化转化利用方面取得了进展,提出了反向单原子掺杂策略,实现了高活性高稳定性的乙烯电催化环氧化制环氧乙烷。
北京谱仪Ⅲ实验发现了质量为1882 MeV的共振结构X(1880)或为质子-反质子束缚态。4月9日,相关研究成果作为亮点论文,发表在《物理评论快报》上。同时,美国物理学会报道了这一成果。
2024年4月19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鲍骏研究员团队研究发现钴基氧化物负载的高密度铱单原子催化剂在电化学析氧反应中的性能与高密度单原子之间的近邻协同效应密切相关。相关成果以“Neighbouring Synergy in High-density Single Ir Atoms on CoGaOOHfor Efficient Alkaline Electrocatalytic O...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鲍骏研究员团队研究发现钴基氧化物负载的高密度铱单原子催化剂在电化学析氧反应中的性能与高密度单原子之间的近邻协同效应密切相关。相关成果以“Neighbouring Synergy in High-density Single Ir Atoms on CoGaOOHfor Efficient Alkaline Electrocatalytic Oxygen Ev...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郭光灿院士团队在量子信息基础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该团队李传锋、柳必恒研究组与香港大学GiulioChiribella教授合作,在光学系统中构造了量子演化与其反向演化的相干叠加,并证实其在量子信道识别方面的优势,该成果4月16日发表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物理评论快报》上。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