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物理学 >>> 凝聚态物理学 >>> 超导物理学 >>>
搜索结果: 61-75 共查到知识要闻 超导物理学相关记录273条 . 查询时间(1.147 秒)
近日,清华大学物理系张广铭教授课题组在二维双层超导系统相位相干理论方面取得重要研究成果,在2022年5月13日美国物理学会出版的国际权威期刊《物理评论快报》(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以“Phase coherence of pairs of Cooper pairs as quasi-long-range order of half-vortex pairs in a ...
202年5月12日, 中科院合肥研究院固体所计算物理与量子材料研究部邹良剑研究员课题组通过理论计算研究了电子关联、磁关联及掺杂对非传统超导体Ba2CuO4-δ基态性质的影响和其中自旋涨落诱导的超导配对对称性。相关结果发表在Physical Review B上,固体所博士生白晓成和全亚民副研究员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邹良剑研究员为通讯作者。
铜氧化物高温超导体自1986年被发现以来,其超导机理一直是凝聚态物理学中的科学难题之一。普遍认为,铜氧化物高温超导电性源于对其核心铜氧面的化学掺杂。因此,直接探测铜氧化物超导体铜氧面的电子结构,特别是阐明超导电子配对函数的对称性和配对媒介对理解铜氧化物高温超导机理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日前,吉林大学物理学院马琰铭教授团队在高压超导富氢化合物研究领域再获新突破。相关研究成果以“High-Temperature Superconducting Phase in Clathrate Calcium Hydride CaH6 up to 215 K at a Pressure of 172 GPa”为题,于2022年04月20日在线发表于Physical Review Letters杂...
在智能可穿戴电子领域,稳定耐用的柔性可拉伸导体仍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尤其是在人体表皮生理信号的收集过程中,稳定的可拉伸电极可以实现长时间精准的信号收集。目前无论是表面结构设计型、导电材料复合型还是本真可拉伸型电极,均难以实现在动态变形下稳定的电性能。所以,制备具有高稳定电性能的电极仍然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非常规超导体包括铜氧化物高温超导体、铁基超导体、重费米子超导体和部分有机超导体等,因不能用传统的BCS超导理论描述而得名,它们的微观机理至今是凝聚态物理中颇具挑战性的难题之一。传统的超导机理仅考虑电荷相互作用,即巡游电子与构成材料晶格的原子发生库仑相互作用,通过交换晶格振动的能量量子——声子而发生两两配对,最终相干凝聚成超导宏观量子态。而在非常规超导体中,自旋相互作用显得尤为重要,超导电性往往起源...
最近,有实验报道碳氢硫在267GPa的高压下会呈现出287K的室温超导电性,但材料的真实结构未知,也引起了一些争论。中国科学院大学苏刚研究团队,按照实验中的元素配比,经过大量的探索,理论上找到了一种新型C-S-H结构C2S2H4,计算发现该材料在64GPa时发生绝缘体到金属的转变,同时出现超导电性,但Tc较低。随着压强升高,超导转变温度Tc不断提高,最终在300GPa时达到16.5 K。此外,在C...
在自旋非零(通常由铁磁序引起)的激子(电子-空穴对)凝聚体中,由于激子内部的库伦吸引势起到了类似超导配对势的作用,因此该激子凝聚体可以通过其自旋与磁场梯度的耦合,产生出一系列与传统电荷超导相对应的效应。上述理论最早于2011年(Physical Review B 84, 214501)由谢心澄院士和孙庆丰教授等人提出,这种新奇的物态也相应地被命名为“自旋超导态”。此后,自旋超导这一概念受到了持续关...
1986年,德国科学家贝特诺茨和美国科学家缪勒发现,铜氧化物陶瓷材料在较高温度下出现了超导现象,这被称为是科学发展的重大突破。他们也因此获得1987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高温超导”为什么会出现,背后的机理是什么?近30余年,世界各地的科学家都在奋力寻找,超导性的确切机制仍然难以破解。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金魁团队与合作者组成国际团队,历时7年进行系统实验,利用材料基因工程“连续组分外延薄膜与匹...
一楼拐角的头一间屋子,就是金魁的实验室,大约50余平米,像是构筑了一个“蒸汽朋克”般的科技世界,一台复杂精密仪器占据了房间的一半。站在它面前,金魁充满着期待,也感受到了压力。对于他即将开展的工作来说,这台仪器是核心之一。那是2012年,金魁31岁,他被聘为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物理所)特聘研究员,把自己所有的人才经费投入了这台仪器。他很清楚要通过这台仪器解决的科学问题——利用材料基因的技术...
我系陈仙辉、吴涛和王震宇等组成的研究团队,近日在笼目结构(kagome)超导体的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研究团队在笼目超导体CsV3Sb5中观测到电荷密度波序在低温下演化为由threestatePotts模型所描述的电子向列相,该向列相的发现不仅为理解笼目结构超导体中电荷密度波与超导电性之间的反常竞争提供了重要实验证据,也为进一步研究关联电子体系中与非常规超导电性密切相关的交织序(intertwine...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系陈仙辉、吴涛和王震宇等组成的研究团队,近日在笼目结构(kagome)超导体的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研究团队在笼目超导体CsV3Sb5中观测到电荷密度波序在低温下演化为由three state Potts模型所描述的电子向列相,该向列相的发现不仅为理解笼目结构超导体中电荷密度波与超导电性之间的反常竞争提供了重要实验证据,也为进一步研究关联电子体系中与非常规超导电性密切相关的交织序...
2022年1月14日,中科院合肥研究院强磁场中心关于铁基超导Fe(Te,Se)中晶格畴壁缺陷束缚态的研究取得重要进展,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知名期刊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本研究工作由中科院合肥研究院强磁场中心郝宁研究员与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张平研究员合作完成,第一作者是由郝宁研究员指导、强磁场中心联合培养的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宋锐。
在2021年12月31日北京市科协发布的《第十六届北京青年优秀科技论文名单》中(链接:https://www.bast.net.cn/art/2021/12/31/art_23313_504323.html),清华大学物理系博士后郑天宁榜上有名。获奖论文题目“Very large group delay in VHF-band using coupled high temperature supe...
太赫兹频段(0.1-10THz)是探测早期冷暗宇宙及宇宙生命环境等的独特波段。太赫兹天文学的兴起得益于高灵敏度超导探测技术的发展。近年来,类似于光学CCD的太赫兹大规模阵列超导探测器技术发展迅速,在宇宙学和天体物理学研究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类探测器主要包括超导动态电感探测器(KID)和超导相变边缘探测器(TES)两种技术。其中,KID探测器具有器件结构和读出电路均相对简单的优势,更易于实现超...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