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物理学 >>> 原子分子物理学 >>> 原子与分子理论 原子光谱学 分子光谱学 波谱学 原子与分子碰撞过程 原子分子物理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06-120 共查到知识要闻 原子分子物理学相关记录365条 . 查询时间(2.135 秒)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研部郭光灿院士团队在单光子非互易传输的实验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该团队史保森教授、丁冬生教授与南京大学夏可宇教授和日本理化所的Franco Nori教授合作,利用室温下的原子系统实现了超越磁光效应的百兆赫兹带宽单光子非互易传输。该研究成果于2021年3月19日在线发表在国际知名期刊Science Advance。
最近,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侯建国院士单分子科学团队的董振超、张杨研究小组与燕山大学田广军研究组合作,利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诱导发光技术,对单个分子内电子-振动态发光进行了亚纳米分辨的成像表征,首次从实空间直接观察到了分子振动对电子态及其跃迁的影响,并结合理论计算,深刻揭示了电子-振动耦合如何影响电子跃迁和分子光谱的微观机制,为理解电子-振动耦合和分子光谱提供了重要的基本科学信息。该成果于2021年2月24...
近日,我所蛋白质折叠化学生物学创新特区研究组(02T5组)刘宇研究员团队和生物分子高效分离与表征研究组(1810组)张丽华研究员团队合作,通过发展新型仿生荧光共价键探针和质谱表征方法,发现了蛋白质聚集态界面具有化学反应活性,可用于相变蛋白质的标记与成像。蛋白质在人体内的相变过程会诱发多种退行性疾病,例如帕金森症、阿尔兹海默症、渐冻人症和老年性心衰等。针对上述疾病,刘宇团队致力于发展新型化学生物学工...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分子反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江凌团队、副研究员张兆军和院士张东辉团队,与台湾原子与分子科学研究所研究员郭哲来团队、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刘志锋团队合作,利用自主研制的基于大连相干光源的中性团簇红外光谱实验装置,发现水-胺团簇中氢键的异常大幅度波动现象,揭示出多种分子振动耦合产生剧烈费米共振的氢键作用的本质。
金属的氧化分散看似是个简单的化学过程,实则暗藏玄机。主流观点普遍认为,金属先被氧化,然后在载体表面分散,最后通过还原处理变回金属状态来催化反应进行。近日,中科院大连化物所研究员傅强和包信和院士团队与副研究员杨冰、上海高等研究院研究员高嶷团队合作,在反应气氛诱导金属催化剂动态分散的原位表面研究中取得新进展。研究团队发现,聚集态的银结构在400摄氏度的氧化处理温度下形成高分散的金属银团簇,据此提出氧吸...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汪义丰团队利用自旋中心转移机理,从廉价易得的三氟乙酸衍生物出发,采取分步裁剪“碳—氟”键的方法,合成出用途广泛的双氟化物和单氟化物。该成果3月5日发表于《科学》。审稿人认为,该成果“发展了面向单氟和双氟有机化合物的全新合成方法”。氟是元素周期表中电负性最大的元素,同时氟原子具有很小的原子半径,因此含氟有机物具有很多奇妙的性质。比如,向药物分子引入氟原子或含氟基团,可以提高药物对...
2021年2月24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和化学物理系曾杰教授、李微雪教授研究团队设计构筑了黑磷负载的金单原子催化剂(Au1/BP),实现了甲烷在温和条件下高选择性氧化制甲醇。相关成果以“Water enables mild oxidation of methane to methanol on gold single-atom catalysts”为题发表在《自然·通讯...
团簇是介于原子/分子与宏观物质之间的多核聚集体,具有确定的原子组成和化学结构,代表了凝聚态物质的初生态,是关联宏观性质和物质微观结构的理想模型,对深刻认识和理解物质转化的规律具有重大意义。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现发布“团簇构造、功能及多级演化”重大研究计划2021年度项目指南,请申请人及依托单位按项目指南中所述的要求和注意事项申请。
据国际权度局(BIPM)官方数据统计,2020年,由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保持的我国时间基准UTC(NTSC)性能继续位居世界前列,国家授时中心为国际原子时贡献权重7.0%,世界第三。2020年,我国地方原子时TA(NTSC)稳定度为8.3×10-16(5天),4.7×10-16(30天),我国时间基准UTC(NTSC)与国际标准时间UTC的偏差|UTC(NTSC)-UTC|<5ns,UTC(NT...
在表面上精准构筑单原子、单分子以及其功能结构,并在原子尺度上对单个原子/分子的量子态实现精确操纵以实现其功能化,一直是纳米物理及其应用领域中最重要的前沿研究之一。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态物理国家研究中心纳米物理与器件实验室高鸿钧院士带领的研究团队,在单分子尺度量子态的调制方面开展了系统的研究和探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成果并一直居国际前沿地位。2007年,他们报道了吸附于金单晶表面的磁性...
扫描隧道显微镜(Scanning Tunneling Microscopy, STM)可以对材料表面进行原子分辨表征。STM对表面原子在费米面附近的局域电荷密度敏感,因此对于有机分子、二维材料的缺陷和畴壁等在费米面附近有较强的杂化电子态的体系,往往无法得到原子分辨图像。近年来,基于qPlus型力传感器的非接触式原子力显微镜 (Non-Contact Atomic Force Microscopy,...
电卡制冷是利用外加电场改变材料的极化状态,从而实现温度调控和固态制冷的有效方法之一。反铁电材料具有相邻偶极反向平行的特性,在电场作用下其极化状态的变化导致熵变,从而产生极强的电卡效应,在固态制冷、高效率储能等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目前,针对无机氧化物和有机聚合物材料体系的电卡效应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然而对反铁电分子材料及相关性能尚缺乏深入研究。
在手征生物大分子中,比如双螺旋DNA、蛋白质钛链等,手征诱导自旋极化已经发现了十多年。实验发现电子运动经过手征分子后会产生显著的自旋极化,实验现象极为稳定,甚至在室温条件下都可以被清晰的观测到。手征诱导自旋极化在生物学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在物理中的自旋电子学领域亦具有重要应用价值。但是手征诱导自旋极化的形成一直没有一个合理的微观物理机制。
众所周知,钙原子是一种碱土金属原子,具有两个价电子。迄今为止,自然条件下钙离子的唯一已知价态是+2,相对应的所有种类钙离子晶体都没有磁性且呈现绝缘性。在最近的研究中,我校理学院方海平教授等基于理论分析,结合冷冻透射电子显微镜同步辐射等技术,在还原氧化石墨烯(rGO)膜上直接观察到了自然环境下生成的二维CaCl晶体。其中,钙离子的价态为+1。同时,实验证明,这些二维CaCl晶体具有室温铁磁性、金属性...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