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化学 >>> 物理化学 >>> 胶体化学与界面化学 >>>
搜索结果: 31-45 共查到知识要闻 胶体化学与界面化学相关记录81条 . 查询时间(1.884 秒)
作为一种“尊贵”的象征,黄金在历史长河中一直以其化学惰性示人。但纳米尺寸的金颗粒与二氧化钛相结合后却性情大变,成了促进多种催化反应的高级主攻手。科学界普遍认为金与二氧化钛的界面是起到了关键作用的活性中心,但一直以来,研究人员未曾看到过真实催化过程中其活性界面原子级别的动态演变,因而无法进一步对其界面的活性进行精准调控。打开这个催化反应“黑匣子”,看清楚催化过程如何发生是科学界长久以来的梦想。经过近...
最近,该团队将芴基保护的L型苯丙氨酸二肽(L-FmocFF)分别与两种非手性吡啶衍生物进行共组装,制备得到的超分子凝胶组装体由具有淀粉样蛋白特性的β折叠结构转变为具有不同手性的超分子螺旋结构,并出现了鲜有的反超分子手性现象。通过分析凝胶形成的动力学过程以及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发现两种非手性分子不同的π-π堆积方式及在水中的聚集能力影响了手性碳在水中的微环境,诱导L-FmocFF发生选择性的手性转移或...
近日,我所碳资源小分子与氢能利用创新特区研究组(DNL19T3)孙剑副研究员和葛庆杰研究员团队在二氧化碳催化加氢中的界面效应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发现可碳化的系列K助剂可在二氧化碳加氢的气氛中诱导铁基催化剂形成独特的高活性Fe5C2-K2CO3界面,大幅促进乙烯、丙烯和线性α-烯烃的生成。化石能源的大量消耗使温室气体排放量急剧增加,引起了全球变暖等日益严峻的能源环境问题。以二氧化碳和可再生能源产生的...
界面化学控制的超润湿膜因其与液体的独特相互作用而成为研究热点。传统的单润湿性超润湿膜已经不能满足实际应用的复杂要求。因此,研究人员专注于智能响应超润湿膜,它可以很容易地响应外部刺激,如温度、电、湿度、气体、pH值和光线。近年来在响应型超润湿膜方面的研究成功实现了从一种状态向另一种状态的润湿性转变。然而,这样的二元润湿性转变遭遇了“非黑即白”的困境,从而严重限制了它们的功能多样性。因此,迫切需要一种...
液液萃取分离是过程工业中重要的单元操作,传统的箱式混合澄清槽密封性能差,有机相挥发极易带来溶剂损失和严重的火灾隐患。近日,过程工程所自主设计的5套新型密闭管式萃取器在河北兰润植保科技有限公司除草剂原药生产车间替换原有全部间歇釜式生产装置,并实现稳定连续运行1个月,运行后该车间产能由20吨/月提高至104吨/月,有机相挥发损失大大减少。 新装置的成功应用,降低了液液溶剂萃取过程中的溶剂损失和火灾风险...
近日,北京理工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院长张加涛团队在国际顶级期刊《Chemical Reviews》(影响因子54.3)上在线发表题为《Nanointerface Chemistry: Lattice-Mismatched-Directed Synthesis and Application of Hybrid Nanocrystals》的综述论文,对晶格失配度在异质纳米晶合成与应用中的重要作用进行了...
锂离子电池早已进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怎样设计出更加安全、高性能的锂电池是大家十分关心的问题。在锂离子电池充放电过程中,电极材料与电解质溶液在固液界面上会发生反应,形成一层覆盖于电极材料表面的钝化层,称为固体―电解液界面(SEI,solid electrolyte interface)层。研究人员发现SEI层决定了大多数电池的性能,但人们对于SEI层的结构和性质的了解还非常有限。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
胶体粒子在溶液相中自发组装成规整的三维阵列极大地推动了功能性材料构建的研究进程。一般而言,材料的自组装依赖于构建模块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构建模块自身的形状与性质。但对于生物分子而言,由于其复杂的形状以及表面功能化位点的特异性分布,通过传统方式构建三维空间的有序结构十分困难。在过去十几年中,DNA作为一种能够在微小尺度上有确定分子结构的聚合物,成功引导了一系列无机胶体颗粒实现了可编程的自组装。这种方法...
我校生物医药功能材料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沈健教授因在表(界)面化学和功能高分子复合材料研究领域的长期杰出贡献,尤其在新材料开发及应用方面形成的独树一帜的代表性技术和成果,于2019年度喜获科学中国人“年度人物”称号和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个人奖。
近日,由中国科协科学技术传播中心指导的“2019中国十大新锐科技人物”评选结果揭晓,电子科技大学基础与前沿研究院国家青年特聘专家邓旭教授入选。此前,邓旭教授还获得中国化学会授予的“菁青化学新锐奖”。邓旭长期从事胶体与界面机理探索、材料界面的设计和开发。2013年于德国马克思普朗克高分子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随后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2015年,邓旭入选国家青年特...
胶体溶液由介观尺寸(1纳米-10微米)的粒子悬浮在流体溶剂之中所构成。由于胶体粒子和微流通道在尺寸上的天然匹配,以及胶体合成与微纳流技术的快速发展,近年来胶体粒子经常被用来制作微流器件,在微流环境中执行特定任务。胶体微器件不仅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而且由于其工作于非平衡且热涨显著的环境中,也为研究非平衡统计物理提供了理想的模型系统。
近日,我校物质学院陈刚教授课题组在胶体纳米颗粒自组装研究方面再次取得重要进展。该研究应用同步辐射X射线小角散射(SAXS)手段,原位观测了胶体液滴的蒸发自组装过程,揭示了胶体粒子的结构演变和蒸发动力学过程。日前,该成果以“Dynamic Crystallization and Phase Transition in Evaporating Colloidal Droplets”为题,在知名学术期刊...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中国科学院的支持下,中科院化学研究所胶体、界面与化学热力学重点实验室李峻柏团队长期致力于苯丙氨酸二肽可控分子组装与功能化调控的研究,取得系列研究进展。近年来,他们发现通过低温液氮冷冻/解冻多次循环处理,苯丙氨酸二肽有机凝胶中的超细纤维转变为高度有序的纳米单晶,组装体系的手性信号及荧光发射得到增强(Angew. Chem. Int. Ed., 2017, 56, 2660-26...
石墨烯因其优异的性质而被誉为“材料之王”,在诸多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但距离真正实现产业化还存在诸多问题和挑战。制备决定未来,高品质石墨烯薄膜的可控制备一直是学术界和业界关注的重点。化学气相沉积法(CVD)以其优良的可控性和可放大性被公认为最具前景的石墨烯薄膜制备方法,经过近十年的发展,虽然在单晶尺寸上取得了诸多突破性进展,但CVD石墨烯的性能和理想水平仍然有不小的差距,这一问题已经困扰石墨烯领...
近日,英国皇家化学会旗下综述刊物《Chemical Society Reviews》在线发表了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朱俊杰教授研究团队撰写的综述论文,题目为“Bioapplications of DNA nanotechnology at the solid-liquid interface”(DOI: 10.1039/C8CS00402A)。近年来,DNA纳米技术的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其研究分...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