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天文学 >>> 恒星与银河系 >>> 恒星形成与演化 >>>
搜索结果: 16-30 共查到知识要闻 恒星形成与演化相关记录96条 . 查询时间(2.015 秒)
对恒星形成区尘埃(亚)毫米波观测是研究恒星形成的重要手段之一。为去除大气辐射的干扰,地基单天线(亚)毫米波连续谱成图在大尺度上会丢失更多的流量,这将使我们无法对恒星形成区尘埃分布进行高质量成图。
近日,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博士研究生崔英朕与孟祥存研究员在吸积白矮星领域获得新的进展。他们发现白矮星吸积的物质能有效阻止白矮星表面光学厚星风的发生,这可能改变人们对Ia型超新星前身星单简并星模型的认识。国际科学期刊英国《皇家天文学会月刊》(MNRAS)近日以“The viability of the optically thick wind model in accreting WDs at hi...
盾牌座δ型变星通常是有效温度在6900到8900K之间、光谱型为A-F型的中等质量恒星。这类变星大多具有丰富的脉动模式,在星震学研究中能用于探索恒星的结构,对揭示恒星演化的奥秘具有重要研究意义。
近日,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博士研究生郭云浪与王博研究员在经典新星领域获得了新进展,研究结果可以用来限制经典新星爆发过程中的白矮星混合理论。这一成果 以“Mixing fraction in classical novae”为题发表在2022年4月出版的《天文学与天体物理学 (A&A) 》杂志上。
近日,国家天文台王有芬博士与罗阿理研究员及合作者利用LAMOST DR7低分辨率光谱数据发现了734颗极冷矮星,它们都是褐矮星的候选体。这是目前具有均一光谱数据和完备参数信息的最大极冷矮星样本。极冷矮星尤其是褐矮星是近几十年新兴起的前沿研究领域,它们质量小,颜色红,亮度暗,观测难度非常大,对观测设备的要求极高。因此,该成果一定程度上展示了LAMOST在暗端的观测能力,证实了大口径光谱巡天望远镜研究...
2022年3月28日,国际著名天文专业期刊《天体物理杂志》(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刘洪涛研究员、封海成博士与合作者的研究成果。该研究利用斯隆数字巡天类星体光谱数据,通过红向移动的宽发射线,研究了活动星系核中心黑洞质量测量中的维里系数和黑洞吸积辐射压的贡献。
2019年7月,台湾鹿林天文台TAOS望远镜在新疆天文台奇台观测站安装完成,主要开展恒星磁活动行为观测研究等工作。运行以来,海峡两岸科研人员加强该研究领域合作对话。2020年4月23日-29日,台湾“中央”大学天文研究所陈文屏教授与新疆天文台光学天文与技术应用研究室刘进忠研究员等相关合作者,利用TAOS中50厘米望远镜和南山1米大视场光学望远镜对一颗近邻太阳的M型红矮星Wolf359磁活动特征的光...
近期,广州大学国家天文科学数据中心大湾区分中心王锋教授、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邓林华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团队和西华师范大学团队,合作开展了基于深度学习方法的热亚矮星的搜寻研究。该研究基于LAMOST发布的光谱数据,通过构建深度学习模型,并将得到的模型应用到LAMOST中热亚矮星的识别和筛选中,得到了2393个候选体,通过交叉和人工证认,有2092颗被证明是热亚矮星,其中25颗是新发现的。该项...
新疆天文台恒星形成与演化团组博士生刊迪丽耶·图尔荪在导师加尔肯·叶生别克研究员的指导下,与德国马普射电所等多个研究机构科研人员合作,利用德国100米射电望远镜在W33巨分子云内探测到多条氨分子谱线,得到其内部致密团块的精确物理性质。研究成果已发表在国际天文学期刊《天文和天体物理》(2022, A&A, 658, A34)。
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恒星物理团组林桂芳、苏杰、李焱和北京师范大学的付建宁教授合作,在恒星演化模型的基础上,研究了碳/氧白矮星内核的化学组成轮廓对其脉动周期的影响。他们利用星震学方法对一颗DA型脉动白矮星HS 0507+0434B内核的碳/氧元素轮廓进行了探测。该研究成果于近期发表在《天体物理学杂志》(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上。
近期,国家天文台孔啸博士、罗阿理研究员基于LAMOST光谱数据在Gaia数据的白矮星侯选体样本中证认出6190颗白矮星,其中1920颗是首次发现的,并包含了64颗激变变星。并对证认出的白矮星样本进行了细致分类和大气参数测量。该工作体现了LAMOST大样本光谱数据集在证认测光巡天中大量特殊天体的独特优势。该数据集大大丰富了已有的白矮星样本,这为深入研究白矮星的形成和演化机制以及追溯恒星内部特征和形成...
数据显示,火星有分层的地壳,一个有厚厚的岩石圈的地幔,以及富含轻元素的液态铁镍核,这表明火星的形成和演化与地球不同。
红外暗云是一种超低温(绝对零度以上10-30度)、冷暗致密的星际物质聚合体,是恒星形成和星际化学演化的主要场所,包含了这些过程的最重要原初状态信息。与此相关的许多重要前沿问题一直是国际学术领域关注的热点,特别是大质量恒星形成区域的化学演化时标及其与大质量恒星形成的关系,至今依然没有结论。
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研究人员发现并验证了一颗脉动周期快速减小的天琴RR型变星——大熊座AX,其脉动周期变化率数值惊人,是迄今为止人们所发现场星环境下周期减小最快的天琴RR型变星。相关成果发表在国际权威期刊《美国天文学报》上。云南天文台双星与变星研究团组李临甲博士和钱声帮研究员等人发现,大熊座AX还表现出有效温度偏高、短波段脉动振幅偏小、光变曲线缺少隆起、视向速度变化大等与一般天琴RR型变星不同的特...
激波也叫冲击波,是一种传播扰动。当波的移动速度超过流体中本地的声速时,它就是一种激波。在恒星形成过程中往往伴随着激波活动。系统研究恒星形成区的激波活动对于理解恒星形成过程中的物理、化学性质非常重要。HNCO和SiO是示踪和研究恒星形成区激波的两种重要分子。澳大利亚Mopra 22米毫米波望远镜针对2009个大质量恒星形成区的多谱线巡天(MALT90)包括了HNCO(404-303)和SiO(2-1...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