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天文学 >>> 太阳与太阳系 >>> 太阳物理学 太阳系物理学 太阳系形成与演化 行星物理学 行星际物理学 陨星学 太阳与太阳系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36-150 共查到知识要闻 太阳与太阳系相关记录418条 . 查询时间(3.547 秒)
近期,中科院云南天文台抚仙湖太阳观测与研究团组研究员闫晓理等人对活动区NOAA 12740中的暗条精细结构和爆发过程进行了详细研究,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发表于《天体物理学杂志》。这里的暗条(日珥)悬浮在高温稀薄日冕大气中,由相对低温、高密度等离子体和相应支撑的磁场结构组成。一般来说暗条的等离子体温度比周围日冕环境低100倍,密度高100倍。暗条(日面上)和日珥(太阳边缘)为同一活动体在不同位置的不同称...
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抚仙湖太阳观测与研究团组闫晓理研究员等人对活动区NOAA 12740中的暗条精细结构和爆发过程进行了详细的研究。研究成果于近期发表在《天体物理学杂志》(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上。
生命起源是人类一直关心的基本科学问题,研究表明生命起源的路径可能有多条。目前学术界普遍接受的观点是化学起源,它包括前生命合成过程和分子自组装过程两步。前生命化学过程合成了核苷酸、氨基酸和脂质的分子构建模块,这些分子模块进一步自组装形成细胞(Lin et al., 2019; Jordan et al., 2019)。
近日,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简称“航院”)博士生程彬、教授宝音贺西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单位的合作者,利用自旋加速导致风化层失稳的理论模型和颗粒仿真,结合最新的小行星探测数据,为“陀螺型”小天体的形成提出了有力的解释。小天体是从太阳系形成之初就存在的“剩余材料”,记录了太阳系早期的状态信息,可以为探寻行星的演化乃至生命的起源提供重要线索。小天体形貌的演化过程存在丰富的动力学现象,近十年天文和航天的新...
清华大学航天动力学实验室获悉,日前该校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联合研究团队在《自然·天文》期刊上发表文章《重建陀螺型小行星表面巨石的演化历史》。团队应用超级计算机天河二号集群对超大规模空间颗粒系统进行仿真研究,模拟太阳系小行星的自旋演化过程,发现了陀螺型小行星形成背后的共同演化机制。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学者通过重新分析一例过往太阳黑子,发现太阳大气中流动的电离气体,能够显著放大黑子磁场。正如无线网络信号可以被放大器放大、增强,这一效应,堪称太阳表面的天然磁场“放大器”。它对人类认识黑子、耀斑、日珥等一系列太阳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首次火星探测计划“天问一号”探测器于2020年7月23日成功发射,计划进行火星环绕和着陆巡视探测。环绕器携带七种有效载荷,着眼于通过对火星的全球性和综合性探测,建立起对火星的总体性和全局性的科学认知;火星车携带六种有效载荷,专注于对火星表面重点地区的高精度、高分辨的精细探测和就位分析。为配合“天问一号”探测计划,推动我国火星研究,“天问一号”首席科学家万卫星院士、有效载荷总指挥王赤院士、工程副...
天文专家介绍,拥有“一号小行星”头衔的谷神星将于28日“冲日”,此后10多天内,在天气晴朗的条件下,感兴趣的公众借助小型天文望远镜或双筒望远镜,就可以在繁星背景中找到它的“倩影”。在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有数十万颗绕太阳运动的小行星,肉眼一般无法看到。本次“冲日”的主角谷神星约占小行星带(火星与木星之间)中所有星体总质量的32%。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在2006年将谷神星列为矮行星。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科院近地空间环境重点实验室陆全明、王荣生研究团队,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符慧山教授合作,在磁场重联的磁能耗散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他们利用MMS(磁层多尺度)卫星高分辨率观测资料,首次发现在磁场重联产生的磁通量绳内部丝状电流中,可发生次级重联并导致磁能的快速耗散。相关结果日前在线发表在《自然通讯》上。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4日发布八月天宇“演出表”:本月天象以大行星的动态为主,行星伴月将频频“出镜”。此外,北半球三大流星雨之一——英仙座流星雨将“高能”来袭。根据天象预报,本月将出现6次行星伴月天象。尽管大行星“活跃”,但适宜观赏的并不多。其中,木星伴月、土星伴月发生时,月相接近满月,观赏效果受到一些影响。此外,9日的火星合月,也要接近午夜才会出现。
近期,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紫台)李东博士与国内外同行合作,在耀斑准周期脉动的多波段观测研究中取得系列进展。研究人员基于太阳动力学天文台(SDO)的大气成像仪(AIA)和野边山太阳射电成像仪(NoRH)的观测数据,研究了2016年3月23日活动区12524的一个冕环,发现该冕环存在小振幅的横向振荡,振荡的周期随时间逐渐变长(图1),这一过程发生在一个C级耀斑的前项。在同一时间内的射电波段也发现了...
中国天文学会天文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现已完成首批811条火星地形地貌名称中文推荐译名审定工作,今起向社会发布试用。火星是太阳系中与地球最相似的行星。在十七世纪望远镜发明之后,天文学家对火星进行了长期的观测,对其表面明暗各异的反照率特征进行了系统的命名。1919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成立后,承担起了行星地名的命名和仲裁工作。目前太阳系内星球表面特征的命名工作都是由IAU 的行星系统命名工作组(WG...
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太阳活动与CME理论研究组的研究人员,参与了对耀斑电流片内的磁场分布和相对论电子加速特征的射电观测,相关研究成果于2020年7月27日发表在国际天文学杂志《自然.天文》(Nature Astronomy)上。该项工作由美国新泽西理工学院(简称NJIT)陈彬教授团队领导,云南天文台林隽研究员和其他同事共同合作完成。太阳爆发,是太阳系中最剧烈的能量释放过程,其中一般伴随着耀斑和日冕...
在太阳系內禀偶极磁场行星中,水星的磁场最弱,其磁场强度在赤道表面比地磁场低两个数量级。水星弱磁场受强太阳风驱动形成太阳系中最活跃、尺度最小的行星磁层(图1)。其辐射带、电离层、等离子层及大气层等明显消失,由此导致行星空间环境显著区别于地球。研究水星磁层动力学过程及空间环境特征是认识太阳风向弱磁层空间传输能量和物质一般规律的重要途径,同时对理解地球空间、认知电离层和磁层尺度对空间环境影响等具有重要意...
太阳耀斑根据是否伴随日冕物质抛射(CME)分为爆发耀斑和受限耀斑两类:爆发耀斑伴随CME的发生,是引起太阳风暴和空间灾害性天气的直接驱动源;受限耀斑不会伴随CME的发生,但对其受限机制的研究帮助我们理解耀斑和CME的关系。目前,人们对决定耀斑爆发属性的本质因素仍不清楚,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探索。近期,国家天文台项目研究员李婷主导的科研团队建立了目前为止最大的爆发/受限耀斑样本库(包含322个M1.0...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