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地球物理学 >>> 固体地球物理学 空间物理学
搜索结果: 16-30 共查到知识要闻 地球物理学相关记录1486条 . 查询时间(4.723 秒)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以及国际同行,发展了SKKKP B焦点延伸震相探测核幔边界超低速区的新方法,揭示了全球核幔边界大尺度高速异常区域内存在中小尺度超低速区,为超低速区的形成机制研究提供了关键信息。2024年3月4日,相关研究成果以Detections of ultralow velocity zones in high-velocity low...
太阳风加速和加热是太阳和空间物理悬而未决的重大科学问题。其本质是动理学(kinetic)过程,而质子和阿尔法粒子之间的差分特性是其中的关键特征。尽管阿尔法粒子(He++)质量较质子(H+)更大,但却有着更高的速度和温度,这表明阿尔法粒子被优先加速和加热。研究质子和阿尔法粒子之间的差分特性,对于理解太阳风的加速加热机制至关重要。
气象卫星红外波段的全天空同化仍然存在重大挑战,主要因为数值天气预报对云模拟的不确定性大,且快速辐射传输模式模拟云结构和物理性质的能力有限,特别是具有复杂垂直结构的云。可否只针对某种类型的云实现红外的云区同化呢?已有研究指出,卷云是高云中的一种,由冰晶组成的松散冰云,红外辐射能够部分穿透卷云,且卷云数量多。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研部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和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的科研团队及国际同行开展合作,发展了SKKKP B焦点延伸震相探测核幔边界超低速区的新方法,揭示了全球核幔边界大尺度高速异常区域内存在中小尺度超低速区,为超低速区的形成机制研究提供了关键信息。相关研究成果以“Detections of ultralow velocity zones in high-velocity l...
在地质时间尺度上,地球大气CO2含量受到碱金属镁和钙的地表循环调控,因此,地球表层镁循环的长周期演变、驱动和响应机制是关乎地球宜居性的核心科学问题。过去几十年里,研究人员发现海水镁含量在显生宙(最近5亿年)曾发生巨大波动,造成了海洋在“方解石海”和“文石海”之间交替演变,但其机理存在很大争议,有“白云岩化驱动”和“地幔活动驱动”两大假说,至今尚无定论。而在显生宙之前的漫长前寒武纪,地球的镁循环如何...
2024年3月4日,精密测量院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科研团队及国际同行开展合作,发展了SKKKP B焦点延伸震相探测核幔边界超低速区的新方法,揭示了全球核幔边界大尺度高速异常区域内存在中小尺度超低速区,为超低速区的形成机制研究提供了关键信息。相关研究成果3月4日在线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地球科学》(Nature Geoscience)上。
精确限定陆地向海洋输入Mo同位素组成对于利用Mo同位素准确重建地质历史时期全球海洋的氧化和缺氧事件至关重要。作为陆地与海洋物质及能量交换的关键节点,河口系统可能会显著影响河流输入海洋的Mo同位素组成。因此,揭示河口系统中Mo同位素分馏的机制,并量化其对河流Mo同位素组成的影响程度,是精确确定河流向海洋输入Mo同位素组成的核心任务。然而,目前对于河口系统中Mo同位素分馏的程度和机制尚不完全明确,特别...
近日,我院精密机械与精密仪器系张成歆特任副研究员、刘诚教授团队围绕我国首颗碳卫星(TanSat)反演所面临的技术难题,历时五年自主开发了适用于多种观测模式和地表的大气CO2反演技术,首次实现了占全球总表面71%的海洋大气CO2高精度探测。其中,碳卫星天底(nadir)和耀斑(sun-glint)观测模式下的CO2探测精度分别达到了1.28和1.19 ppm,CO2空间覆盖率达到了日本GOSAT卫星...
日冕物质抛射(CME)及其伴随激波常常会对地球空间环境带来剧烈的扰动,产生一系列地球物理效应如磁暴、电离层暴、热层暴、高能粒子暴等,危及空基和地基技术系统的安全,给社会经济造成损失。因此,准确预测CME/激波的到达时间是空间天气研究和预报的重要方面。作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空间环境地基综合监测网”(子午工程二期)的标志性设备,稻城圆环阵太阳射电成像望远镜是目前全球规模最大的综合孔径射电望远镜,可...
2024年2月26日,天体物理学国际期刊《天体物理学期刊》(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抚仙湖太阳观测和研究基地的最新研究成果。他们描绘了太阳高层大气(日冕和色球层)反常加热的完整物理图像。
2024年2月26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生物技术研究部生物分子高分辨分离分析及代谢组学研究组(1808组)许国旺研究员、胡春秀副研究员和石先哲副研究员等在单细胞代谢组分析新技术研究中取得新进展,研发了同轴纳升电喷雾电离-大气压化学电离复合电离源(concentric nanoESI-APCI hybrid source),提高了细胞中低丰度、低电离效率和弱极性代谢物的检测能力,实现了单细...
全球山地森林面积大于900万平方公里,占森林总面积的23%,多数位于地震带上,常受到地震等地质活动干扰。地震过程释放出巨大能量,地震波引发的次生地质灾害不仅造成树木茎干、枝或根断裂、扭曲等物理损伤,还通过改变立地环境(如土壤结构、水文条件、营养状况、竞争强度等的变化)间接影响树木生长,导致树木出现长期生长释放或抑制的现象。然而,立地环境变化与气候波动对树木生长的影响相互耦合难以分离,迄今为止,对于...
动力学框架的适定性是建立气候系统模式和地球系统模式的理论基石,因此若想正确刻画地球系统各圈层的演变及其物理机制,就需要深入研究模式的适定性问题。在地球系统模式的构建和发展历程中,有多个重大突破都与数学理论的发展和数学工具的使用密切相关,其中适定性一直是地学领域和数学领域交叉的共性问题。
2024年1月25日,中国石化集团公司董事长马永生在总部出席中国石化-帝国理工大学资源地球物理研究院指导委员会视频会,听取研究院过去一年的研究成果、招生进展、财务情况及2024年规划,对研究院未来发展、研究方向和双方合作机会等提出了指导意见。
大气边界层通常指大气底部直接受地球表面影响的一层,是青藏高原通过动力热力作用影响高原及周边天气的桥梁。研究青藏高原大气边界层对于我们认识其地面热量与水分收支状况及其对高原和周边地区的天气、气候变化影响具有重要意义。由于青藏高原地貌特征复杂,我们对高原大气边界层过程,特别是季风进退过程中青藏高原不同地区对流边界层的理解有限。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