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6-30 共查到“知识要闻 生态学”相关记录1618条 . 查询时间(1.5 秒)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所在极小种群野生植物蒜头果保护基因组学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图)
野生植物 基因 种群遗传
2024/10/17
蒜头果(Malania oleifera)隶属于铁青树科蒜头果属,是我国特有的珍稀濒危孑遗植物,仅残存于云南东南部和广西西部的喀斯特地区,因其种子富含神经酸而具有极高经济和药用价值。由于其种群小且生境破碎化严重,蒜头果在《云南省极小种群物种规划纲要(2010-2020)和紧急行动计划(2010-2015)》中被列为急需采取紧急拯救保护行动的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也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中国科学院...
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亚热带所环江站研究揭示明清时期人类干扰加剧喀斯特洼地侵蚀产沙(图)
生态系统 观测 土壤 沉积
2024/10/14
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王克林研究员团队在历史时期人类扰动对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土壤侵蚀的影响取得重要进展,相关研究成果2024年9月23日以Human disturbance exacerbated erosion and deposition in the karst peak-cluster depressions during the Ming and Qi...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关于气候生态位驱动生物入侵的研究获进展(图)
植物 气候 生态系统
2024/9/21
全球范围内,已有超过13,000种植物在本土范围外归化。外来物种是否对本地生态系统产生了实质性的负面影响以及是否需要管理存在争议。有研究认为,外来物种只是环境变化的“搭便车者”而非生态系统转变的主要驱动因素。探讨本地物种多样性丧失和外来物种入侵增加是否受到环境变化的驱动,对于解决这一争议至关重要。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所在农林土壤中微塑料的碳激发效应研究中取得新进展(图)
土壤 塑料 生态系统
2024/10/17
陆地生态系统中微塑料污染问题得到广泛关注。覆膜种植、大气沉降等导致农林土壤中微塑料残留不断累积。碳的激发效应是指在外源碳输入后,土壤有机碳的矿化速率会发生短期内的强烈变化,从而会影响整体土壤生态系统中的碳储存。微塑料的分子结构中含有大量碳,可被微生物吸收。然而,微塑料引起的激发效应的程度和方向尚不清楚,为此,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山地中心研究人员与南京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学者合...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学者与海外合作者在陆地生态系统植物氮素利用研究方面取得进展(图)
生态系统 植物 同位素
2024/10/13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42125301、42330505)资助下,天津大学刘学炎教授团队及其国际合作者在陆生植物氮素利用过程方面取得进展。成果以“土壤氮源对陆生植物相对贡献的全球分布及其驱动因素(Global distribution and drivers of relative contributions among soil nitrogen sources to terrestr...
中国科学院海洋所研究揭示深海化能共生西伯达管虫的宿主-共生菌互作新机制(图)
生态系统 细胞 分析
2024/9/22
2024年9月18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李超伦团队联合香港科技大学研究团队在《科学进展》期刊(Science advances)发表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了深海化能共生西伯达管虫的宿主-共生菌互作新机制。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环森保所在大中型食肉动物的共存机制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图)
气候 生态系统 评估
2024/10/19
大型食肉动物占据着顶级营养位置,通过捕食、竞争和营养级联等抑制食草动物和其他食肉动物的数量,在维持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以及生态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了解自然生态系统中同域物种的共存机制是群落生态学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核心研究课题。2024年来,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导致栖息地丧失和破碎化,对食肉动物种间关系构成重大挑战。森环森保所自然保护地与生物多样性学科研究团队,利用红外相机、DNA宏条形码测序和物种占域...
中国科学院植物所研究人员在我国高分辨率草地覆盖度绘制方面取得研究进展(图)
卫星遥感 生态系统 过程
2024/9/19
快速、准确地掌握草地覆盖度分布情况对草地资源可持续管理、畜牧业生产、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地面调查的传统草地覆盖度测量方法费时费力、监测范围有限,难以满足大尺度草地覆盖度绘制的需求。卫星遥感虽能实现大尺度草地覆盖度反演,但通常与地面调查数据存在着尺度不匹配问题,绘制精度有限。如何实现大尺度、高分辨率草地覆盖度精准估算仍是当前研究的瓶颈问题。
北京林学院科研团队在温带森林生态系统多功能性维持机制研究上取得新进展(图)
森林 生态系统 环境
2024/10/20
2024年9月13日,北京林业大学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国家林草局林业和草原科技创新团队——森林经理学科森林经营教师团队,以覆盖中国东北温带天然林的网格状布局样地为基础,围绕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多功能性关系取得了新进展。研究成果以“Tree diversity across multiple scales and environmental heterogeneity promote ecos...
中国科学院研究揭示气候变暖影响冰前湖微生物群落生物多样性模式的机理(图)
气候 微生物群落 机理
2024/9/15
冰前湖与冰川末端相连,是揭示全球气候变化和区域响应的信息载体。冰前湖因低温、贫营养和强辐射等特性而少有高等生物存活,但在这样的环境中却栖息着大量微生物。近半个世纪以来,气候变暖和冰川加速消融正在改变冰前湖的水文条件和物理化学条件,如湖泊冰盖时间缩短、表层湖水变暖以及与冰川的水文连接丧失等。同时,气候变暖导致的冰前湖环境条件变化影响湖泊中微生物群落的组成和多样性,并影响微生物群落的生态功能。因此,研...
北京林业大学水保学院盐池站研究团队在荒漠生态系统碳循环领域取得进展(图)
生态系统 碳循环 过程 机理
2024/10/20
2024年9月12日,水保学院盐池站查天山教授带领的生态监测与模拟团队在农林领域顶级期刊Agricultural and Forest Meteorology,发表了关于荒漠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与调控机理的研究论文“Ecosystem-scale carbon dynamics in desert Shrublands: Unraveling the complex interplay among ...
树种多样性在维持森林生态系统功能尤其作为重要碳汇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过去三十年,由于气候变化和二氧化碳浓度的上升导致了区域间的森林动态失衡(如生长或死亡),全球森林面积经历了显著变化,但大尺度上森林树种多样性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仍不清楚。
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亚热带生态所在西南喀斯特区植被生长的降水敏感性阈值识别取得新进展(图)
识别 生态系统 观测
2024/9/14
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王克林研究员团队在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植被生长对降水的敏感性差异取得重要进展,明确了不同地质背景下植被生长的降水敏感性阈值,相关研究成果2024年9月8日以Precipitation sensitivity of vegetation growth in southern China depends on geological setting...
中国科学院始新世-渐新世气候转折期植被变化研究获进展
气候 生态系统 植物
2024/9/12
始新世-渐新世气候转折期是一次全球快速变冷事件。这次事件是现代冰室气候的开端,受到构造活动、海陆位置与古地理位置等因素的影响。而陆地生态系统对这一事件的响应具有空间异质性。
沈阳生态所在草地利用与管理方面取得新进展(图)
管理 植物群落 生态系统
2024/9/13
草原管理的制定对应对全球变暖、维持生态系统健康和生物多样性至关重要。放牧和刈割是草地利用和管理的重要措施。合理的放牧、刈割等利用和管理措施对维持草地生态系统中的植物群落多样性和生产力及其稳定性至关重要。放牧能够普遍降低植物群落地上生物量,但对于草地生产力和群落组成的影响还取决于资源供应状况、食草动物类型、利用历史和空间尺度等因素。刈割在生物量去除方面的效果与放牧相似,对草地生态系统植物群落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