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生物学 >>> 植物学 >>> 植物生理学 >>>
搜索结果: 76-90 共查到知识要闻 植物生理学相关记录374条 . 查询时间(3.474 秒)
近日,中国科协公布了第八届“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入选者名单,共有729名青年科技工作者入选。作为中国科协生命科学学会联合体成员单位,中国植物学会推荐的中科院华南植物园胡一龙副研究员和复旦大学杨传伟副研究员成功入选。
2023年2月17日,何梁何利基金2021和2022年度颁奖大会在北京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种康研究员荣获2021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杨元合研究员荣获2022年“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
农业农村部公布了2023年第1期《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公报》,植物所培育、申报的薰衣草品种‘洛神’获得了国家植物新品种保护授权(品种权号CNA20201004266)。
光合特性和水分生理对于植物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对于荒漠植物梭梭的光合特征和水分利用效率(WUE)研究集中在日变化、季节变化,以及不同生境、不同干旱胁迫等环境下的差异。对不同林龄梭梭光合特征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差异关注较少。不同龄级梭梭光合特征与水分利用效率有何差异,是否随着林龄增长呈现某种明显规律等尚不明晰。
梅花、冬樱花、杜鹃花……哪怕是冰天雪地,也有植物开花。都说春暖花开,可是冰天雪地中为何也有植物开花?植物开花、展叶、结实等,都是对其生存环境的适应。在自然界,植物开花的目的是繁衍,实现自身基因的延续。在恰当的时节开花,能保证获得更大的生存优势。冬天开花的植物,也遵循这条规律。
在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干旱事件发生的强度和频度均在增加。探讨极端干旱对植物的影响程度和植物对极端干旱适应的生理机制,对预测植物如何响应未来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植物生理生态研究组以2019年发生在元江干热河谷的一次极端干旱事件为契机,通过历时3年的野外生理实验(2019-2021),探究了18种不同叶片习性和不同生长型的木本植物对极端干旱的生理响应机制。
植物萜类化合物是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种类最多的代谢产物,具有多元化的化学结构和生理活性。人们熟悉的多种植物激素(赤霉素、油菜素内酯,脱落酸和独脚金内酯)和药物(紫杉醇、青蒿素等)都属于萜类化合物。从结构上萜类化合物主要可分为单萜(C10)、倍半萜(C15)、二萜(C20)、三萜(C30)、四萜(C40)等。植物萜类化合物的通用C5单元(DMAPP和IPP)是由定位质体的MEP (Methyleryt...
了解植物对高温的响应机制将有助于培育适应未来高温气候的作物。植物可以感知温度变化,并在称为热形态建成的过程中相应地调整其发育和形态以适应高温。这种表型可塑性意味着复杂的基因表达重编程,而这其中的调控机理仍有待解析。
中国植物生理与植物分子生物学学会2023年全国学术年会暨成立60周年庆祝大会将于2023年4月24日-28日在湖北省武汉光谷希尔顿酒店召开。大会主题为“植物科学助力农业创新”,将特邀长期以来关心和支持学会发展的院士、专家共同回顾学会发展历程,传承弘扬科学家精神,还将邀请国内植物生物学领域知名专家以及优秀的青年学者展示各分支学科领域的前沿进展。本次年会设立6个专题分会场和4个专题论坛,内容涉及水生植...
2023年1月3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作物耐逆性调控与改良创新团队揭示了ABA与生长素协同调控水稻根系响应外界土壤硬度的分子机制,为培育适应不同土壤硬度作物新品种提供了新的分子途径和有用的基因资源。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Plant Physiology(植物生理学)》上。
在有花植物中,花瓣通常是最靓丽、最引入注目的器官,多样性极为丰富。着色模式是花瓣最重要的属性之一,在植物的有性生殖甚至物种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阐明花瓣着色模式形成的分子机制和生态学功能对于理解花的多样化和植物与传粉者间的互作关系至关重要。在过去几十年中,人们已经揭示了植物着色模式形成的一般规律。但由于缺乏合适的系统,一些特殊类型的着色模式还没有被详细研究,不同类型颜色图案形成的分子机制也不清楚。
叶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部位,一般有一平展的叶片,以叶柄与茎相连。不同植物的叶具有不同的形态。此外,植物的叶也有许多变态,例如仙人掌的刺和豌豆的卷须都是变态的叶。叶的不同形态和变态都是进化上的适应。而有些植物的叶还可能通过运动以适应环境。
近日,四川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荞麦代谢调控与逆境生物学研究团队”在苦荞黄酮合成关键酶基因功能鉴定和抗逆分子机制方面取得系列进展。苦荞是一种富含黄酮类化合物的药食同源小杂粮作物,其黄酮合成途径中仍存在尚不清楚功能的关键结构基因。研究团队基于苦荞基因组数据挖掘,获得一个隶属于CYP75B家族的黄酮3’-羟化酶候选基因FtF3’H1。该基因在苦荞毛状根、烟草和拟南芥等植物转基因株系的过表达分析显示,其...
中国植物生理与植物分子生物学学会成立于1963年,原名中国植物生理学会,2010年为适应学科发展趋势,经主管单位批准更为现名。学会从最初的27位理事,425名会员,9个专业组,发展成为现今135位理事,近7000名会员,16个分支机构。近60年的蓬勃发展,凝聚着主管单位与挂靠单位、学会历届理事会与秘书处、全体会员的智慧与心血。在学会发展过程中的各种历史资料,真实地记录了学会从小到大、从单一到综合的...
2022年10月27日,南京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汪鹏教授课题组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灌浆期水稻籽粒中干物质、矿质元素的积累规律,通过转录组测序来探究基因转录水平对稻米元素积累的贡献。研究发现,灌浆阶段元素积累模式与基因表达趋势之间存在关联,并且这些表达模型与元素在籽粒中的空间分布有关。灌浆期水稻籽粒中干物质、矿质元素的积累以及基因表达模式都呈现三种模式,即早期积累/应答模式、中期积累/应答模式...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