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生物学 >>> 植物学 >>> 植物地理学 >>>
搜索结果: 91-105 共查到知识要闻 植物地理学相关记录150条 . 查询时间(2.68 秒)
从重庆城口县获悉,植物学专家日前在重庆大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发现大面积野生珙桐群落。这也是城口县自上世纪80年代末以来,首次发现大面积野生珙桐群落。珙桐是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素有“植物界活化石”美誉。专家介绍,珙桐作为第四世纪冰川期遗存的古老物种,野生种目前仅生存在中国湖北、重庆、四川等地。珙桐树开出的雪白花朵,其两片花瓣犹如展翅白鸽,因此珙桐树也被称为“中国鸽子树”。
叶面积指数(leaf area index, LAI)是指单位地面上的绿叶面积,是植被冠层最显著的特征之一。植被聚集指数(clumping index, CI)描述叶子在植被冠层中的随机和聚集分布情况。当叶子随机分布时,CI为1;当叶子聚集分布时,聚集指数小于1。自然界中大多数的叶子呈现聚集分布状态(CI<1)。LAI和CI是植被光合作用模型和蒸散模型中的重要参数,在土壤-植被-大气之间物质交换与...
近日,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袁帅、石苗苗等科研人员在研究员张奠湘的指导下,运用传粉生态学、群体遗传学和谱系地理学的手段,研究了二型花柱向同型花柱转变过程中的3个问题:1)二型花柱和同型花柱的结构差异,地理分布差异和繁殖特性差异;2)海拔高度是否影响传粉昆虫的访花频率和种群的近交程度;3)二型花柱向同型花柱转变的频率以及由此带来的遗传后果。研究表明,同型花柱比二型花柱结出更多的果实和种子,尽管前者的长...
2018年1月19日,爱思唯尔发布2017年中国高被引学者(Most Cited Chinese Researchers)榜单,1793名最具世界影响力的中国学者入选。我校3位教授继2016年后再次入选,入榜学者总数并列全国第78位。3名入榜教授为数学学科入选者、理学院蒋达清教授,物理学和天文学学科入选者、理学院孙道峰教授,免疫和微生物学学科入选者、原化学工程学院党宏月教授。
2018年1月15日,教育部在京召开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应用推进会,宣布首批共490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我校24门课程入选,入选数量居全国第二。我校被认定的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均在中国大学MOOC平台上至少完成了两期教学活动,课程质量高、共享范围广、应用效果好、示范性强,涉及的学科包括哲学、医学、文学、历史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工学、法学。
中国科学院东南亚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植物多样性与保护研究组科研人员与云南省普洱市林业局管理人员于2015年至2017年间在云南南部野外考察过程中,发现一报春花属植物。通过多次对野外居群的观察,在鉴定过程中经过详细的文献、标本查阅和形态比较,发现该种形态上隶属于倒卵叶报春组(Sect. Carolinella)且与该组现有种类均不同,最终确定该物种为一新种,并将该新种命名为朱华报春(Primula z...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杨祝良带领的研究团队长期从事大型真菌多样性与分子进化的研究。近日,在广泛采样、借阅国内外标本馆馆藏标本和与国内外同行合作的基础上,杨祝良指导的博士研究生韩丽红等人利用来自非洲、大洋洲、欧洲、亚洲、北美洲和中美洲的松塔牛肝菌标本,通过DNA片段测序、分子系统发育重建、分类学研究、分化时间推断、祖先状态重建和演化速率分析,构建了该属较为全面的分子系统发育框架,对松塔牛肝菌...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研究员朱华通过深入研究中国热带地区的植物区系,对中国热带地区的植物区系的分布、组成、地理成分、区系亲缘、地区分异等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中国热带植物区系在不同地区间演化和发展上的差异,与喜马拉雅隆升过程中发生的地质事件(如印度支那板块向东南逃逸、云南发生地质板块顺时针旋转和位移、云南南部与东南部在地质历史上曾有的隔离以及海南岛向东南的位移等)有关。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研究员刘贵华、副研究员刘文治等,选取长江中下游地区22个浅水湖泊为研究对象,测定了沉积物的反硝化和N2O释放速率,并采用克隆文库和qPCR技术,定量了反硝化菌的多样性和丰度,结果发现有植被和无植被区沉积物的反硝化速率无显著性差异,并且不同植物功能群下沉积物的反硝化速率也无显著差异。方差分离分析表明,水体DO、NO3‒和TN是影响沉积物反硝化及N2O释放速率的关键因子...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科研人员在滇中吕合盆地渐新世地层中发现了柳杉属化石,并对其进行了深入研究,首次报道了该属在中国的化石记录,并基于形态比较和解剖结构建立了化石新种:云南柳杉(Cryptomeria yunnanensis W.N. Ding et Z.K. Zhou sp. nov.)。 通过对该化石的研究表明,柳杉早在渐新世就已出现在我国西南地区,生长在相较于现在更湿润的气候条件下。根...
青藏高原地区与天山-阿尔泰山地区在地理上间隔广阔的干旱区,同时分布在两个地区的高海拔植物呈现地理间断分布格局。对于间断分布格局的形成一般有两种解释:长距离扩散(long-distance dispersal)和地理隔离分化(vicariance)。所谓的长距离扩散是指物种通过跨越广的异质性生境障碍到达适宜生境而导致的间断分布。而地理隔离分化则是由于地质气候事件使原本连续分布的物种分布区逐渐片段化,...
2016年12月27日,由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高级实验师赵莉等科研人员发明的“分析测定伊贝母中贝母素甲、贝母素乙和西贝母碱苷含量的方法”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专利号:ZL201510258155.X)。伊贝母为百合科植物新疆贝母(Fritilaria walujewii Regel.)或伊犁贝母 (Fritillaria pallidiflora Schrenk.)的干燥鳞茎,主要分布在新...
植被聚集指数(clumping index, CI)描述叶子在植被冠层中的随机和聚集分布情况。当叶子随机分布时,CI为1;当叶子聚集分布时,聚集指数小于1。自然界中大多数的叶子呈现聚集分布状态(CI < 1)。对同样的冠层叶面积,由于叶子在空间的分布情况不同,冠层对太阳辐射和降水的截获以及营养元素在冠层中的分布都会不同。聚集指数是陆表生态和过程模型中的关键参数。忽略聚集指数的影响,将导致对植被总初...
Limnology and Oceanography (L&O) 是美国海洋与湖沼学会主办的海洋与湖沼学领域颇具影响力的学术期刊。为庆祝建刊60年,该刊从1956年建刊以来发表的文章中按照每10年一个分区选择引用率高的60篇文章组成一个专辑,我所许海副研究员发表的文章入选该专辑。许海副研究员2010年发表的文章“Nitrogen and phosphorus inputs control phyt...
日前,上海辰山植物园(中国科学院上海辰山植物科学研究中心)蕨类植物多样性与进化研究组商辉等与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卢金梅等在《JournalofSystematicsandEvolution》杂志合作发表论文,揭示了间断分布的蕨类植物通过独立起源形成自然杂交物种的新机制,这种新机制的发现对传统的物种地理分布的扩散形成机制是一个重要的补充。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