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生物学 >>> 昆虫学 >>> 昆虫分类学 >>>
搜索结果: 16-30 共查到知识要闻 昆虫分类学相关记录33条 . 查询时间(2.37 秒)
2021年1月4日,记者从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获悉,中、英古生物学者近期进行的一系列研究,为人们展现了跳蚤这类常见寄生昆虫不为人知的进化史。研究发现,跳蚤的分类学“地位”比通常认为的更低。它们的祖先可能并不吸血,体型可达现代跳蚤的4倍左右。“我们用最新的基因组学等方法,将跳蚤的基因数据与其他昆虫比对。这好比在基因层面让跳蚤‘认祖归宗’。”领导此项研究的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员蔡晨阳...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蔡晨阳研究员等通过对开源组学数据的挖掘和深入系统发育基因组学分析,确立了吸吻类(长翅目、蚤目和双翅目)内部的系统发育关系,从而揭示跳蚤是一类特化的蝎蛉,并将蚤目降级为长翅目的一个次目(图2)。相关研究成果于2020年12月21日发表于《古昆虫学》(Palaeoentomology)。蚤目(俗称跳蚤)属于节肢动物门、昆虫纲,是一类体型侧扁,外形高度特化,并严格以吸...
对于生活在沙漠中的动物来说,没有什么比一场大雨更令它们开心了。植物短短几天就能发芽、开花,吸引着数百公里外的动物前来觅食。蜜蜂便是最早感知到这一变化的动物之一,因此干旱地区的蜜蜂数量比热带地区还要多。这是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以下简称中科院动物所)及合作单位最近的一项研究成果,研究人员通过对2万多种蜜蜂的数据分析,绘制出了全球首张蜜蜂类昆虫多样性分布图。11月20日,相关论文在线发表于《当代生物学...
西藏境内首次发现白灰蝶     西藏境内  白灰蝶         2020/9/21
近日,“第二次青藏高原科学考察研究子课题其他主要传粉昆虫科考分队”在西藏察隅县察瓦龙乡采集、拍摄到一种西藏没有记录的蝴蝶,经过国内著名蝶类专家贾凤海鉴定为灰蝶科白灰蝶属的蝶类,在此之前,西藏没有该属蝶类分布记录。“第二次青藏高原科学考察研究子课题其他主要传粉昆虫科考分队”主要成员由西藏高原生物研究所组成。科考分队负责人副研究员达娃介绍,此次新发现增加了我国蝶类的地理分布。
近日,张雅林教授团队在昆虫学顶尖期刊《Systematic Entomology》发表了题为“Phylogeny and classification of the leafhoppersubfamily Eurymelinae (Hemiptera: Cicadellidae)inferred from molecules and morphology”的研究论文。论文第一署名单位为西北农林科技...
近年来,中山大学由南海研究院组织了南海科学考察活动,我院谢强教授在2018‒2019年随队赴西沙群岛考察期间采集了多种海生昆虫样本。经谢强教授课题组的研究发现,采自于西沙群岛羚羊礁的一种海生昆虫为海蝽科的新物种,这是海蝽科昆虫在中国首次被发现,为中国新记录科。根据其主要分布地点,该新物种被命名为羚羊角海蝽(Hermatobates lingyangjiaoensis)。该物种的发现同时...
日前,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发布了2019-2020年度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收录来源期刊名单,我校《Entomotaxonomia》(昆虫分类学报)再次入选英文期刊核心库。
科睿唯安(Clarivate)最近公布了2018年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名单,西安交大共4名教授入选。其中,能动学院郭烈锦院士、理学院丁书江教授、材料学院马伟教授三人入选交叉学科领域的高被引科学家名单,人居学院程海教授入选地球科学领域高被引科学家名单。
科睿唯安(Clarivate)最近公布了2018年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名单,西安交大共4名教授入选。其中,能动学院郭烈锦院士、理学院丁书江教授、材料学院马伟教授三人入选交叉学科领域的高被引科学家名单,人居学院程海教授入选地球科学领域高被引科学家名单。
2018年1月19日,爱思唯尔发布2017年中国高被引学者(Most Cited Chinese Researchers)榜单,1793名最具世界影响力的中国学者入选。我校3位教授继2016年后再次入选,入榜学者总数并列全国第78位。3名入榜教授为数学学科入选者、理学院蒋达清教授,物理学和天文学学科入选者、理学院孙道峰教授,免疫和微生物学学科入选者、原化学工程学院党宏月教授。
2018年1月15日,教育部在京召开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应用推进会,宣布首批共490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我校24门课程入选,入选数量居全国第二。我校被认定的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均在中国大学MOOC平台上至少完成了两期教学活动,课程质量高、共享范围广、应用效果好、示范性强,涉及的学科包括哲学、医学、文学、历史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工学、法学。
飞蝗是一种重要农业害虫,具有很强的迁飞能力,其分布区比任何其他蝗虫都更广阔,几乎覆盖了东半球的整个温、热带地区。然而,基于生物学或形态学差异,飞蝗仅在中国就鉴定出了三个亚种,而在世界范围内则存在至少九个亚种——这跟其迁飞能力是相矛盾的,学术界对此也一直存留争议。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了解到,继中科院动物所王书永高级工程师于1986年首次在东北长白山发现中华蛩蠊Galloisiana sinensis之后,今年该所博士生宋克清在新疆喀纳斯又发现了1只雌性蛩蠊,是我国蛩蠊目昆虫第2只标本。经中科院动物所白明博士与王书永的鉴定,认为该蛩蠊是西蛩蠊属Grylloblattella的1个新种,为世界上该属的第3个种,相关研究论文正在撰写之中。
来自新疆农业大学、中国农科院生物防治所、中国农业部畜牧兽医总站的昆虫学家正积极会诊,希望查明在新疆乌苏草原肆虐的“毛虫”身份,但至今未能为其验明正身。
在世界上发现的舌鞘目化石很稀少,已知仅6科、12属、26种。本文记述了中三叠世舌鞘目昆虫的3个新属种,系铜川昆虫组合的新成员(也是陕西生物群的一种类别)。根据铜川组舌鞘化石和其他昆虫以及动、植物化石的研究结果,铜川组的时代相当于欧洲中三叠世的拉丁尼期(或阶)。根据舌鞘目和其他昆虫化石的性质,作者提出冈瓦纳大陆与欧亚大陆裂离时代可能提前到中三叠世之前完成。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