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 >>> 基础医学 >>> 医学生物化学 >>>
搜索结果: 166-180 共查到知识要闻 医学生物化学相关记录190条 . 查询时间(2.717 秒)
2012年5月4日上午,“生物医学工程名家论坛”暨“研究生学术论坛”在逸夫馆416举办。日本北海道大学Fumio Watari教授为学院师生做了一场题为“Size effect of nano/micro materials on biological organisms and properties of carbon nanotubes for biomedical applications”...
家蚕是一种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昆虫。但是,养蚕业面临严重的疾病威胁,蚕病每年给养蚕业带来的损失占蚕业生产总收入的20%左右。由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ombyx mori Nuclear Polyhedrosis Virus, BmNPV)引起的蚕病是对养蚕业危害最严重的一类蚕病,该病传染力极强,难以控制。因此,提高家蚕对BmNPV的抗性以及最终培育抗病品种是蚕业科技工作者当前最为紧迫的课题之一。
“慢阻肺”因其对人类健康的危害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如何准确评估“慢阻肺”的严重程度却一直是困扰医生的问题。近日,呼吸科白春学教授和王向东教授共同培养的博士研究生陈弘的论文《慢性阻塞性肺病及其加重期患者血浆生物标志物组群变化》联合临床生物信息学和炎症指标,为判明“慢阻肺”及其急性加重期提供了新的研究模式和思路,发表于国际著名杂志Journal of Proteomics(影响因子 5.06)。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宋尔卫教授团队与中国科技大学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王均教授团队在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和科技部“973”等项目的支持下,开展国内外合作研究,联合探索出一种靶向Her2阳性乳腺癌细胞导入小分子干扰RNA(siRNA)的方法。这项历时6年多的科学研究研制出利用单链片段抗体与鱼精蛋白的融合蛋白靶向输送针对调控细胞有丝分裂周期的关键基因,保罗样激酶1(Polo-like kinase...
近日,《生命科学论文写作指南》一书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是白青云(Iain C. Bruce)二十多年来在中国内地、香港和台湾作生物医学写作的演讲和研讨会的经验总结。
2011年1月5日,清华大学医学院颜宁教授的研究组、生命学院施一公教授的研究组,与美国普渡大学朱健康教授合作在国际顶尖期刊《科学》在线发表论文,报道转录激活因子样效应蛋白(TALE)特异识别DNA的分子机理。
2011年12月12日,第五届“药明康德生命化学研究奖”颁奖典礼在钓鱼台国宾馆举行,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桑国卫、全国政协原副主席张怀西等出席并为获奖者颁奖。基础医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朱卫国教授获“第五届药明康德生命化学研究奖二等奖”。
日前,哈尔滨医科大学基因组中心主任刘树林教授最近针对半封闭基因池模型,提出了界定细菌物种的3Cs标准。有关文章已经被伯杰氏国际系统微生物学学会期刊接受,即将付印。
人类在血型检测中遇到的百年难题,终于破解。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人ABO血型纳米磁珠检测技术与试剂开发”,在理论、技术与工艺三方面获得突破,解决了红细胞不能长期保存的国际性难题,并将结束我国血型检测长期以来只能测定一半血型的局面。2010年3月24日,这一国际先进、国内领先的人血型检测技术与试剂,通过了吉林省科技厅组织的专家验收。
记者日前从浙江林学院获悉,一种对减肥具有良好作用的物质最近被该校植物学科郑炳松教授发现。
2009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日前揭晓,全国高校共有301项获奖项目, 一等奖119项, 二等奖182项;其中自然科学奖114项, 技术发明奖38项,科技进步奖137项,科技进步奖(推广类)10项和专利奖2项。院校共有4项成果获得奖励。
近日,卫生部组织专家对依托中南大学组建的人类干细胞与生殖工程重点实验室进行验收。经专家组认真审核,一致同意,该试验室顺利“过关”。专家组由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刘以训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王琳芳院士、南方医科大学姚开泰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章静波教授、华中科技大学朱桂金教授、湖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张健教授、湖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梁宋平教授等七人组成,刘以训院士担任验收组组...
2010年1月15日下午,由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院长尹玉新教授任首席科学家的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基因组稳定性和细胞周期调控相关白质群的功能及作用机制研究”项目启动会在北京顺景温泉酒店召开。 这一项目瞄准国家战略需求和国际肿瘤相关科学研究前沿,从与遗传物质稳定性相关蛋白质群这一关键科学问题出发,在细胞周期的各个环节探讨相关蛋白质群的分子调控机制以及相互作用网络。项目的顺利实施将为阐明癌症的发病机制...
笔者从不久前在北师大召开的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重要组织和细胞的动态蛋白质组学研究”项目年度总结会上获悉,项目首席科学家、北京师范大学何大澄教授课题组自主研发的SiLAD动态蛋白质组技术已经从体外应用成功拓展到体内应用,并建立几项相关新方法。研究者对肝再生初始化过程进行了蛋白质组研究,得到35个表达水平发生特异性变化的蛋白,并得到它们在总量和合成速度两个水平上的动态变化信息。其中7个蛋白是第一次被...
 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人兽共患病与比较医学团队通过对我国中部部分地区普通人群和猪群的多个HEV毒株基因组部分测序和系统进化分析,发现该地区人源和猪源HEV毒株在遗传关系上分别属于不同基因亚型,其人群戊型肝炎感染源并非来源于猪群,进而揭示了HEV存在着跨种间传播以外的特异种间传播方式。相关论文:Hepatitis E Virus Infection in Central China Revea...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