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生物学 >>> 微生物学 >>> 细菌学 >>>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要闻 细菌学相关记录30条 . 查询时间(1.257 秒)
为了解新的学术研究动态,拓宽新疆农业大学动物科学学院研究生文化视野,提升专业知识和技能,新疆农业大学动物科学学院于2024年3月30日早上在畜产楼A202举办了动物医学生物信息学专题讲座。邀请了南京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噬菌体学组委会委员张炜教授。
2024年1月,Nucleic Acids Research在线发表了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文莹/田杰生课题组题为“Nitric oxide sensor NsrR is the key direct regulator of magnetosome formation and nitrogen metabolism in Magnetospirillum” 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揭示了趋磁细菌一氧化氮...
2024年2月19日,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孔照胜团队、黄英团队和四川大学林宏辉团队合作在Plant, Cell & Environment上发表了题为 “A novel PGPR strain, Streptomyces lasalocidi JCM 3373T, alleviates salt stress and shapes root architecture in soybean by ...
近日,微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李越中、吴长生教授团队受邀在天然产物研究领域国际顶级综述期刊Natural Product Reports在线发表题为“Recent advances in discovery and biosynthesis of natural products from myxobacteria: an overview from 2017 to 2023”的论文。该研究系统性...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学院、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张榕京和袁军华研究组在细菌运动机制的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通过定量测量细菌在自由液体环境下游动时的力学条件及相关马达的构成,澄清了在这一领域长期存在的关于马达高负载假设的误解,并揭示了这种构成如何促进细菌运动的鲁棒性机制。相关成果于11月3日发表在《Science Advances》上。
活性物质是指能够利用自身存储的能量或者周围环境的能量实现自驱动, 是典型的非平衡态系统。自然界中小到介观尺度的细胞组织、细菌菌落,大到宏观尺度的蚁群、鱼群、鸟群、人群等均是活性物质。近年来,活性物质逐渐成为软凝聚态物理和非平衡态统计物理的研究热点。活性物质的研究对追溯生物系统复杂现象的物理起源、发展非平衡态统计物理、设计新型智能材料、操控微纳机器人等均具有重要意义。
近日,农业农村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农田有机污染生物消减创新团队揭示了重金属增强细菌耐药性的前体机制,为有效遏制环境细菌耐药性提供了新视角。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总环境科学》(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上。
2023年6月10日,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的研究团队以光自养生物为底盘,基于天然光合作用直接实现了葡萄糖的合成。研究发现以模式蓝细菌藻株聚球藻PCC 7942为底盘,敲除其内源性葡萄糖激酶基因后,无需导入任何外源催化和转运元件,仅通过短期的适应性进化就能获得大量分泌葡萄糖的细胞工厂。结合基因组测序和遗传改造验证发现,工程菌株大量合成葡萄糖是因为其胞内存在稳定的“磷酸糖-糖”代谢循环,...
链格孢菌是一种典型的腐生性病原真菌。其不同病理小种的感染,可以导致许多重要经济和农作物严重的病害,其中包括烟草赤星病、马铃薯早疫病、棉花轮斑病等。目前,人们对植物抵御链格孢菌的抗病反应过程知之甚少。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团队以渐狭叶烟草为模式,结合了转录组分析、基因沉默和基因编辑,以及植物病理学等研究手段,发现了一个植物在抵御链格孢菌的抗病过程中调控多重信号及抗病植保素Scopoletin的...
甲烷是仅次于二氧化碳的全球第二大温室气体,百年尺度内单分子增温效应是二氧化碳的近30倍,对全球变暖有重要贡献。微生物驱动的甲烷氧化过程对削减甲烷释放扮演着关键角色,其中好氧甲烷氧化菌长期被认为依赖氧气作为电子受体、以甲烷为唯一碳源和能源生存。近年来许多研究表明好氧甲烷氧化菌在厌氧环境中依然大量存在,甚至具备转录活性,这些发现预示着全球甲烷汇可能被大量低估。然而,好氧甲烷氧化菌的厌氧生存机制和生态贡...
候选门辐射群(Candidate Phyla Radiation, CPR)是最近发现的一类基因组极小的专性寄生体,占据了细菌多样性的25%以上,其发现极大地扩展了对微生物“暗物质”的认识。CPR在环境和动物中广泛存在,人类微生物组计划在多个人体部位检测到多种CPR类群。
心血管疾病(CVD)严重威胁人类健康,每年在全世界造成约 1700 多万人死亡。动脉粥样硬化(AS)是心血管疾病病理变化的基础,其发病机制复杂,缺乏针对性的治疗药物和手段。人体肠道微生物组学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在 CVD 中发挥关键作用,多种肠道微生物来源的代谢物显示出抗或促 AS 的作用。
结核病(tuberculosis,TB)是由结核分枝杆菌(M. tuberculosis,Mtb)感染引起的一类重大慢性传染病。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2020年全球有近990万新发TB患者,并有约151万人因TB感染导致死亡。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刘翠华团队长期致力于Mtb与宿主互作机制方面的研究,近年来在Nature Immunology(2015)、Nature Communications(2...
热纤梭菌是一种高效降解木质纤维素类生物质的嗜热厌氧细菌,在农林废弃物生物质的转化利用中具有应用价值。近期,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代谢物组学研究组研究员崔球团队结合体内和体外实验,阐明热纤梭菌中负责纤维寡糖和葡萄糖摄取的转运蛋白及其结构分子机制。
机体的代谢平衡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目前已有多项研究报道了节律紊乱会促成肥胖和糖尿病等多种代谢疾病。近期研究表明,基于小鼠模型的肠道菌群也经历昼夜节律,这种节律可能通过代谢物影响胃肠道或其他器官,影响机体代谢平衡。少数研究也调查了人体肠道菌群的节律,近期王军研究组与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张发明研究组合作发表的原位调查(https://doi.org/10.1016/j.eng.2021.03.01...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