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生物学 >>> 植物学 >>> 植物发育学 >>>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要闻 植物发育学相关记录486条 . 查询时间(2.156 秒)
2024年5月13日上午,应山东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孙佳琦教授邀请,加拿大麦吉尔大学郑环泉教授做客山东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以“Shape the ER into a Social Network: Lessons from Arabidopsis”为题作学术报告。学院副院长白明义及师生代表参加。
为解析赤霉素调控小桐子开花机制,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以下简称“版纳植物园”)热带资源植物分子育种研究组利用转基因、基因表达分析、遗传互补等方法揭示了赤霉素对木本植物小桐子(Jatropha curcas)的开花抑制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发现,通过超量表达赤霉素合成基因JcGA20ox1,可以延迟小桐子开花,而超量表达赤霉素降解基因JcGA2ox6则会导致小桐子开花提前。研究表明,赤霉素...
植物种子大小是重要的农艺性状,在提高作物产量和研究遗传进化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种子的大小与营养元素(如氮营养)的吸收利用密不可分,但植物如何协同调控种子大小和营养吸收利用的分子机理尚不清楚。
2024年4月3日上午,香港中文大学何军贤教授和香港浸会大学毕旸教授应邀来访山东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作学术报告,并到植物发育与环境适应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指导工作。学院教师和研究生20余人参加。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以下简称“版纳植物园”)植物系统发育与多样性保护研究组联合国内外同行,以中国樟科长久以来被认为仅存在单一物种的泛热带寄生植物——无根藤Cassytha filiformis Linn.为研究对象,借助系统发育分析、形态性状统计分析和物种分布模拟等整合手段,探讨中国及邻近区域范围内无根藤是否存在隐存种。
木霉属真菌具有促进植物生长、拮抗病原菌等益生功能,在农业生产中广泛应用,这得益于木霉菌能合成分泌各种次级代谢活性物质。大部分根际益生菌能分泌植物激素类物质促进根系发育,然而,具有促根活性的非植物激素类次级代谢物(SMs)更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但是目前所知仍然不多,其调控植物根系发育的机制也不清楚。
作为重要的双子叶作物,大豆冠层的形成速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对光周期的敏感性,进而影响大豆的产量潜力。因此,监测不同基因型大豆的早期活力和冠层发育对于了解大豆产量和品质至关重要。然而,在大规模田间育种试验中评估大豆冠层发育速度既费力又费时。因此,本研究提出利用无人机系统(UAV)的高通量表型分析方法监测和定量描述不同基因型大豆冠层的发育情况。
近日,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植物抗逆高效全国重点实验室傅缨教授课题组在The Plant Cell期刊在线发表了题为The adaptor protein ECAP, the co-repressor LEUNIG, and the transcription factor BEH3 interact and regulate microsporocyte generation in Arabido...
东南亚是全球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该地经历了中新世以来复杂的地质气候变迁,其生物多样性演化历史备受生物地理学研究的关注。兰科兰属(Cymbidium Sw.)是东南亚的代表类群,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南山地至东南亚群岛,延伸可分布至澳大利亚东北部,约60余种。其中,兰属中的春兰、建兰、寒兰等地生兰被称为“国兰”,具有非常高的经济和观赏价值。由于早期研究取样比例低或基因序列信息位点不足...
菊科菊苣族约95属2500种,广布于北半球。中国约有35属388种。此类植物多种具有重要的食用、药用和观赏价值,如莴苣、菊苣和蒲公英等。菊苣族植物分布广泛,生境和形态变异式样繁多,一些属间界限有争议,对该类植物进行描述和分类具有一定挑战。
花粉在花药中产生,在植物个体发育中出现最晚,生活期短,受环境的影响小,其形态结构变异丰富含有大量的演化信息,是解析被子植物多样性成因的关键密码。大多数被子植物产生单花粉,少数类群产生复合花粉,即花粉成熟时两个或以上花粉粒联合在一起的散粉单元。根据所结合花粉粒的多少,可以分为四合花粉、多合花粉和花粉块。花粉单元的系统演化路径为单花粉→四合花粉→多合花粉→花粉块。花粉块是进化程度最高的复合花粉,与传粉...
自噬对植物的生长发育以及胁迫响应十分重要,在特定条件下,自噬小体可以选择性的将特定细胞器或大分子物质转运到液泡中降解,然而其在植物生殖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尚不清楚。近日,华中农业大学果蔬园艺作物种质创新与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湖北洪山实验室王鹏蔚教授课题组在选择性自噬调控十字花科植物自交不亲和反应方面取得进展,在Cell子刊Cell Reports上发表题为“Exo84c-regulated degra...
大豆是一种光周期敏感的短日照作物,其生育期和产量受光周期变化的影响非常大。种子粒重是决定大豆产量的关键性状之一,然而,控制大豆种子粒重的关键基因及其光周期效应的机制尚不清楚。
水穗草科(Hydrostachyaceae)是非洲特有的激流植物类群,由于其特殊的形态特征和变异较大的DNA序列,很难找到与其亲缘关系较近的其它植物类群。历史上水穗草科曾被放在三个关系相差很远的类群中——金虎尾目(Malpighiales)、唇形目(Lamiales)和山茱萸目(Cornales),其在被子植物中的系统位置一直以来存在较大争议。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以下简称“版纳植物园”)热带植物资源可持续利用重点实验室陈江华团队前期的研究以蒺藜苜蓿三出复叶为模型,解析了SGL1/MtLEAFY途径所关联的分子调控网络决定小叶原基起始(He et al.,2020;Mo et al.,2021)。最近,该团队在The Plant Cell杂志上在线发表了题为"GRAS transcription factor PINNATE-L...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