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天文学 >>> 恒星与银河系 >>> 恒星与银河系其他学科 >>>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要闻 恒星与银河系其他学科相关记录23条 . 查询时间(3.672 秒)
近日,国家天文台张硕、罗阿理、王瑞等人与国外天文学家Georges Comte等合作,利用LAMOST海量恒星光谱数据,修改了小质量亚矮星的分类标准,并在LAMOST DR4中证认了2791颗 M 型亚矮星。该项研究成果于近日发表在国际天文期刊《天体物理学报增刊》(2019,ApJS,240,31)上。
科睿唯安(Clarivate)最近公布了2018年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名单,西安交大共4名教授入选。其中,能动学院郭烈锦院士、理学院丁书江教授、材料学院马伟教授三人入选交叉学科领域的高被引科学家名单,人居学院程海教授入选地球科学领域高被引科学家名单。
科睿唯安(Clarivate)最近公布了2018年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名单,西安交大共4名教授入选。其中,能动学院郭烈锦院士、理学院丁书江教授、材料学院马伟教授三人入选交叉学科领域的高被引科学家名单,人居学院程海教授入选地球科学领域高被引科学家名单。
2018年1月19日,爱思唯尔发布2017年中国高被引学者(Most Cited Chinese Researchers)榜单,1793名最具世界影响力的中国学者入选。我校3位教授继2016年后再次入选,入榜学者总数并列全国第78位。3名入榜教授为数学学科入选者、理学院蒋达清教授,物理学和天文学学科入选者、理学院孙道峰教授,免疫和微生物学学科入选者、原化学工程学院党宏月教授。
2018年1月15日,教育部在京召开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应用推进会,宣布首批共490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我校24门课程入选,入选数量居全国第二。我校被认定的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均在中国大学MOOC平台上至少完成了两期教学活动,课程质量高、共享范围广、应用效果好、示范性强,涉及的学科包括哲学、医学、文学、历史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工学、法学。
扬帆领航历五载,乘风破浪出战果。在LAMOST运行和发展中心全体工作人员及相关单位的共同努力下,2012年9月至2017年6月,运行和发展中心不负众望圆满完成了为期五年的LAMOST一期光谱巡天任务。经过近半年来紧锣密鼓地数据处理及质量分析,2017年12月31日,包含先导巡天及正式巡天五年的LAMOST DR5数据集正式发布,供国内天文学家和国际合作者使用。LAMOST DR5包括4154个观测...
近期,国家天文台赵刚研究员领导的研究团队依托我国大科学装置的LAMOST银河系光谱巡天数据,在运动学和化学空间发现了银河系并合形成的新证据。他们在运动学空间发现了7个源自银河系并合过程的新星流,占国际同类发现总数的一半。在化学空间,他们发现了33颗丰度不同于普通恒星的所谓“低α丰度恒星”,是国际同类发现总数的两倍。这些星流和低α丰度恒星被认为源自于银河系附近的矮星系。这些系统的观测研究结果发表在国...
据英国《独立报》2017年5月3日报道,美国天文学家们宣称,他们发现了一个距离太阳系很近且“极为类似”的恒星系统,该恒星系统将有助于我们理解地球及其他邻近行星的形成历程。
近日,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公布了2017年度上海市青年科技英才扬帆计划项目的资助名单,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博士后李亚平入选。该项目是为帮助崭露头角的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加快成长,为上海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奠定更好的人才基础。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的研究人员苏洪全 (也是中国SKA项目支持的由国台和澳大利亚CURTIN大学联合培养的第一个博士生),和10多所大学的研究人员合作, 历时2年多, 获得了银河系弥漫同步辐射的三维分布图(迄今最完备的测量),同时给出47个电离氢(HII)区背后的同步辐射率。在数百兆赫兹甚至更低的射电波段,银河系的弥漫辐射被同步辐射主导。这些辐射来自宇宙线电子和银河系磁场的相互作用。另外...
2016年9月22日,受中国科学院新疆天文台王娜台长邀请,英国皇家学会院士、焦德瑞班克天文台前任台长Andrew Geoffrey Lyne院士访问中国科学院新疆天文台。访问期间,Andrew Geoffrey Lyne 院士与中国科学院新疆天文台脉冲星团组科研人员及研究生就脉冲星计时、脉冲星数据处理、脉冲星辐射的观测特性和理论、制动理论及银河系电子密度模型YMW16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和交流,拓...
据日本国立天文台官网消息,日本天文学家利用射电望远镜观测到的现象表明,银河系中心位置可能存在一个质量相当于太阳10万倍的看不见的黑洞。如果被证实,这将是天文学家发现的首个中等质量黑洞。
父母会自豪地记下孩子的成长历程,而美国斯隆数字巡天项目(SDSS)的科学家有个更大的任务:记录银河系的成长。在最近佛罗里达州基西米召开的美国天文协会会议上,由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天文研究所梅丽莎·奈斯带领的团队介绍了他们借助SDSS项目数据描绘的迄今第一份银河系“年龄图”。
近期,《英国皇家天文学会月刊》(2012MNRAS.tmp.3147Q)在线发表了中科院云南天文台钱声帮研究员等通过用60公分望远镜对一颗红矮星双星进行监测,在红色波段(R波段)观测到目前为止最大的恒星耀斑,并在耀斑爆发过程中和爆发后发现类似于太阳耀斑的振荡等科研成果。
近日,由中国科学家作为主要决策者和参与者的研究项目——银河系结构和运动的探索项目,获得了美国国立射电天文台巨科学工程的支持,并被正式命名为BeSSeL(贝塞尔)。该项目将通过使用横跨全球的甚长基线干涉阵(VLBA),多历元的观测大质量恒星形成区成协的脉泽源,利用类星体和脉泽源的相位参考技术,精确地测定脉泽源的位置、自行和视差,从而建立银河系旋臂结构和运动的新模型。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