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库 >>> 水利学特色库 >>> 水生态与水环境 >>>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要闻 水生态与水环境相关记录235条 . 查询时间(2.841 秒)
东北松嫩平原是世界上苏打盐碱地的主要分布区之一,区域盐碱地的大规模水田开发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在“双碳”目标背景下,稻田生态系统的温室气体排放受到广泛关注。东北地理所水环境污染与防治团队前期研究发现,重度盐渍化稻田可能是甲烷(CH4)和氨气(NH3)的排放热区(Wang et al.,2023),因此,在盐碱地稻田开发过程中,不同农田管理措施产生的碳氮气体排放问题尤其值得关注。土壤改良剂...
2024年4月20至22日,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以下简称“水生所”)主办了“一带一路”岩溶水生生态系统与碳循环国际培训工作坊。来自中国、塞尔维亚、印度尼西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等20余个国家的46名学员参加了此次培训。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张国庆教授、刘世勇教授、张学鹏研究员和周晓国教授等研究者,报道了用有机磷光探针和磷光光谱检测水冰微观结构的工作,并于4月11日以“Water-Ice Microstructures and Hydration States of AcridiniumIodide Studied by Phosphorescence Spectroscopy”为题发表于Angewandte C...
近日,由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吴振斌研究员等撰写的专著《杭州西湖生态修复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一书由科学出版社出版。该书是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领衔的西湖科研团队十多年来在西湖生态修复理论研究、关键技术研发及工程应用的凝练和总结。
2024年3月25日日,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毕永红团队联合德国卡尔斯鲁厄工学院,研发出基于大数据挖掘和深度学习的有害藻类水华预警系统。相关研究成果作为封面文章,发表在《环境科学与技术》(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上。
亚硝酸盐依赖的甲烷厌氧氧化(N-DAMO)过程将碳和氮循环联系起来,为同时减少甲烷排放和亚硝酸盐污染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该过程在全球碳、氮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目前已在多种生境中得到报道,然而目前对天然水环境中N-DAMO过程的研究进展还缺乏全面的归纳总结。
2024年3月21日,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毕永红团队联合德国卡尔斯鲁厄工学院(KIT)研发出基于大数据挖掘和深度学习的有害藻类水华预警系统。相关论文以封面文章形式发表在环境科学领域权威期刊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水植物入侵和微塑料污染是全球变化背景下的重大挑战,对水生环境构成严重威胁。水生生态系统中微塑料的存在会改变植物的功能性状、沉积物微生物群落结构和生态系统多功能性,但微塑料污染会如何影响外来沉水植物入侵以及环境和生物因素的作用机制尚不清晰。
2024年2月27日,华中农业大学水土流失与生态调控创新团队在流域硝酸盐输移方面取得进展,并在Water Research发表了题为“Subsurface hydrological connectivity controls nitrate export flux in a hilly catchment”的学术论文。
河流食物网碳源及结构一直是河流生态学物质能量传递研究中的热点。而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水体富营养化与河岸带敞开对河流食物网基础资源及消费者产生强烈影响。然而食物网中基础资源的碳来源对水环境变化如何响应,及与上层消费者如何“链接”尚不明确。
2023年12月25日,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杨军研究员作为项目负责人,依托福建省流域生态重点实验室等平台,牵头申报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社会治理与智慧社会科技支撑(平安中国)”重点专项2023年度项目“面向水生态损害的证据固定和鉴定评估关键技术研究”获得科技部批复立项。项目执行期为2023年11月至2026年10月,项目编号2023YFC3304300;项目总经费3200万元,其中,中央财政经费...
2023年12月21日,Journal of Advanced Research发表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藻类生理过程与精准分子育种团队完成的关于盐田藻类碳沉积的成果。该研究聚焦嗜盐藻类与嗜盐菌协同促进高盐生态环境中碳酸盐的沉积现象,揭示了其背后的碳汇生物学过程和机制,为发展近海盐田、内陆盐湖等水生环境中的碳汇提供了新的理论认知。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落实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和省委十届四次全会等会议精神,持续改善全省水环境质量,以更高标准打好碧水保卫战,2023年11月14日至15日,省生态环境厅在石家庄市举办2023年河北省水生态环境业务培训班,省、市、部分重点县生态环境部门水环境管理相关人员参加培训。
抗生素作为常见药物,已被广泛用于治疗多种疾病。在多种严重流感治疗中,抗生素的使用量有所增加。然而,抗生素被生物体吸收的数量有限,大量抗生素及其代谢物随生物体排泄进入水体,污染了自然环境。抗生素污染不仅会对水生和陆生生物产生有害影响,还会导致重大的公共健康风险。因此,如何有效去除水生环境中的抗生素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淡水湖泊蓝藻水华频发已成为全球突出水环境问题之一,特别是其暴发后易在近岸水域堆积、发臭,甚至导致次生灾害,对水源地水质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因此,亟需加强蓝藻水华监测预警,从而避免水危机等事件发生。 受数据时空分辨率所限,传统的湖泊藻华监测和预警方法主要关注全湖或湖区尺度的藻华现状及变化趋势,通常忽略了沿岸重点水域(如水源地取水口、河流入湖口、重要景观区等)的藻华精准监测和堆积风险预测,在支撑藻华科学...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