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要闻 古生物学”相关记录1453条 . 查询时间(3.312 秒)
生物多样性焕发地球的生命力,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是我国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重大需求,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必然要求。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东亚晚中新世非洲艾虎亚科(鼬科)研究进展(图)
演化 系统 古生物学
2024/9/18
非洲艾虎亚科Ictonychinae是鼬科中种类较少但分布较广的类群。现生非洲艾虎亚科包括2个族,非洲艾虎族Ictonychini主要分布在非洲地区,在欧亚大陆也有一个属种(虎鼬),而草原鼬族Lyncodontini目前只发现于南美洲地区。然而在地质历史上,两个族都有更加广泛的地理分布和多样性,过去的研究已经发现草原鼬族在更新世时期在东亚也有多个属种的存在,如貂鼬属(Eirictis)和海獭貂属(...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垣曲盆地发现中始新世大型肉齿类化石材料(图)
化石材料 古生物学 测量数据
2024/9/18
肉齿类是新生代哺乳动物中一类非常原始的小型到大型的捕食动物,虽然原始,但它们在哺乳动物中是最先成功地专长肉食的类群,曾经在古近纪的北半球非常繁荣,也被称为“古食肉类”。肉齿类在欧洲、北美以及非洲都有丰富的化石记录, 相比之下中国发现的材料普遍保存零碎, 数量和种类都比较少。
2024年7月9日,中国古生物学会发布了“2023年度中国古生物学十大进展”评选结果。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沈冰课题组发表在National Science Review、Earth-Science Reviews、Global and Planetary Change的研究成果——晚埃迪卡拉纪大冰期(A late Ediacaran ice age)成功入选。
双锥兽类(Dichobunoid)是偶蹄类演化的初始阶段,现生偶蹄类各冠群均是由双锥兽类演化而来,该类群广泛分布于始新世的欧亚大陆和北美,是这些地域始新世动物群中的重要成员。亚洲南部是多个重要偶蹄类的起源区域,包括猪型类(猪、西貒)、弯齿类(石炭兽、河马),以及鲸类均起源于早至中始新世的东南亚和南亚,因此,这一地区双锥兽类的研究,是理解偶蹄类早期分化和各冠群产生的重要一环。在南亚和东南亚,2024...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辽宁侏罗纪被子植物发现胎座的同源器官(图)
植物 器官 古生物
2024/11/10
被子植物起源中的一个关键问题是被子植物雌蕊的基本单位——心皮的同源器官。这个问题与相关的化石证据密切相关。2024年8月27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王鑫、傅强,西北大学地质系教授孙洁,中国地质调查局沈阳地质调查中心研究员郑少林重新研究了一块早年采集的侏罗纪植物化石,并在国际期刊《植物》(Plants)上发表了题为《独特的侏罗纪子房揭示心皮的本质》的论文,为人们解答心皮的起源提供了最...
计算机断层扫描(CT)技术在近几十年来被广泛应用于古生物学相关研究领域。研究者借助CT扫描技术可以无损获得化石内部精细信息,进一步对材料进行深入研究。然而,如何对CT数据进行高效的三维分割与重建仍是研究者们在使用三维数据时面临的主要问题。
2024年4月2日,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所、成都理工大学及英国、美国古生物学家等合作完成的论文“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paleontology(古生物学中的人工智能)”发表在地球科学领域综合期刊《地球科学评论》(Earth-Science Reviews)。研究团队全景式地回顾了过去半个世纪人工智能技术在古生物学领域的发展,并且对当下和未来的人工智能古生物学研究作出了...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古生物学中的人工智能(图)
古生物学 人工智能
2024/4/20
2024年4月2日,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所、成都理工大学及英国、美国古生物学家等合作完成的论文“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paleontology(古生物学中的人工智能)”发表在地球科学领域综合期刊《地球科学评论》(Earth-Science Reviews)。研究团队全景式地回顾了过去半个世纪人工智能技术在古生物学领域的发展,并且对当下和未来的人工智能古生物学研究作出了...
南京大学科研成果:精确限定二叠纪末低纬度地区陆相生物大灭绝时间(图)
二叠纪末 纬度地区 陆相生物 大灭绝
2024/4/8
燕山地区发现迄今最早的多细胞真核生物化石(图)
燕山地区 多细胞 真核生物化石
2024/2/1
最新研究:小恐龙或振动带羽原始翅膀惊扰猎物
小恐龙 古生物学 蚱蜢
2024/1/29
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开放获取学术期刊《科学报告》最新发表韩国科研人员完成的一篇古生物学论文称,小型杂食和食虫恐龙可能会扇动小巧、有羽毛的原始翅膀,把猎物从隐藏处惊吓出来。
16.3亿年,我国发现全球最早的多细胞真核生物化石(图)
生物化石 氢氟酸 盐酸 红藻
2024/1/29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获悉,该所朱茂炎研究员带领的“地球-生命系统早期演化”科研团队在华北燕山地区16.3亿年前地层中发现多细胞真核生物化石。这些保存精美细胞结构的微体化石被认为是迄今全球发现最早的多细胞真核生物化石记录。这是继2016年在燕山地区发现15.6亿年前全球最早的宏体多细胞真核生物化石之后,该团队在早期生命演化领域中的又一项重要突破,将多细胞真核生物出现的时间进一步提前了...
祁连构造带位于我国三大主要板块(华北、华南和塔里木板块)之间,是中亚构造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体由七个近平行且呈北西-南东走向的构造单元构成,由北向南分别为阿拉善地区、河西走廊地区、北祁连山地区、祁连地体、南祁连山地区、北柴达木地区(欧龙布鲁克地区)和柴达木地体。它们之间常发育奥陶纪的蛇绿岩带,表明祁连山及邻区当时主要为开阔海或弧后盆地环境,属于原特提斯洋的一部分。这也意味着祁连山及邻区虽然现如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