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要闻 海洋生物学”相关记录654条 . 查询时间(2.337 秒)
近日,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携手印尼国家研究与创新署(BRIN)地球科学与海洋研究所深海中心圆满完成印尼安汶海域生态联合调查工作。本次联合调查由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海洋生态研究中心张学雷研究员和深海中心DewiZilda研究员担任联合首席科学家,深海中心主任IntanSuciNurhati研究员现场协调组织,共有来自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和印尼深海中心的20多名科研人员参与外业调查任务。
近日,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海洋保护地管理与生态化建设研究团队在海洋物种伞护效应方面取得新突破,揭示了对渤海和黄海海洋生态系统的旗舰物种斑海豹实施优先保护的伞护效应,即保护斑海豹间接使本区域其他海洋动植物及生态系统得到有效保护,该研究成果为推动黄渤海生态区环境保护提供了科学方案。
2023年12月8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生物资源与生态重点实验室徐向荣团队在河口食物网抗生素结合态代谢物的生物富集机制取得了最新研究进展。相关研究成果“New insight into the bioaccumulation and trophic transfer of free and conjugated antibiotics in an estuarine food web...
国际海底管理局正在积极推动区域环境管理计划,首个环境管理计划区域是东太平洋克拉里昂-克利珀顿断裂带区域,以保护太平洋深海结核采矿目标区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
中国科学院海洋所在全球气候变化对典型海洋生境鱼类适生区驱动研究取得新进展(图)
气候变化 海洋生境 淡水生物学
2024/1/13
2023年11月30日,国际海洋与淡水生物学Top期刊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在线发表了题为“Prediction of suitable habitat shifts and assessment of ecological niche overlaps for three Tridentiger species with intertidal and sub...
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研究人员发现蓝光有助于增强珊瑚的热白化耐受性(图)
珊瑚 海洋生物 生态系统
2023/11/7
2023年10月30日,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巩三强与国内科研人员合作,首次分析了蓝光在珊瑚热白化中的潜在作用, 发现蓝光能够增强珊瑚共生体的热白化耐受性。这项重要发现开启了一种新的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通过光调控进行珊瑚保护和拯救珊瑚礁生态系统的思路。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知名生态学期刊《Ecological Indicators》(生态指标)上。
2023年10月10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生物资源与生态重点实验室徐向荣团队在河口环境类固醇激素及其代谢产物多介质分配特征与源-汇格局方面取得了最新研究进展。相关研究成果“Steroid metabolites as overlooked emerging contaminants: Insights from multimedia partitioning and source–s...
2023年10月7日,由中国科学院西安光机所吴国俊研究员牵头,联合青岛海洋科技中心、国家海洋技术中心、厦门大学、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等多家科研机构联合承担的某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取得重要进展。项目将自主研制的多类海洋生物化学原位传感器(硝酸盐、叶绿素、多环芳烃、溶解氧、下行辐照度等)搭载国产“海燕”水下滑翔机在南海西沙海槽盆地区域顺利完成海试,成功实现了高时空分辨率的海洋环境长期原位观测,连续...
全球平均表面温度(GMST)是综合全球陆表大气温度和海洋表面温度,衡量气候变率和全球变暖的重要指标之一,其在年际尺度上的变率主要受ENSO事件主导。其中厄尔尼诺事件可以通过向大气释放巨额热量,从而引发大气环流异常,触发热带-热带外相互作用,进而影响副热带急流、季风甚至极涡等因子来改变地表的热量收支,促使GMST迅速升高。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提出“珊瑚礁生态泵”概念(图)
珊瑚礁 生态泵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2023/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