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物理学 >>> 电子物理学 >>> 电子离子与真空物理 >>>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要闻 电子离子与真空物理相关记录78条 . 查询时间(2.351 秒)
水系电池由于具备本质安全、低成本、环保的特点,有望在未来大规模储能中实现应用,但是水系电池固有的瓶颈——负极界面的析氢问题严重限制了水系电池的寿命。电解质界面中间相(SEI)可以从动力学上抑制析氢反应,而传统的阴离子还原形成SEI高度依赖于高浓度的有机含氟盐(LiTFSI),受制于电解液传质以及负极负电荷排斥,导致依赖盐阴离子构建的SEI形成效率低且消耗时间长,并会显著增加电池极化。摆脱SEI构建...
金属表面超疏水在自清洁、防腐、减阻和防冰等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当前,金属表面超疏水性能的实现依赖于传统的二元协同设计思想,即在材料表面制作微/纳米结构,进而采用低表面能有机物进行修饰。这种依靠粘附涂层的设计在实际腐蚀性环境如海水中易遭受侵蚀性离子的渗透,导致涂层分解、疏松和剥落等风险,从而引发超疏水化学耐久性下降。特别是,化学反应诱导的材料表面能变化对液体滚动角产生影响,使得超疏水表面性能难以...
汽车工业的快速电气化对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和成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超高镍(Ni≥ 0.9)层状氧化物正极材料以其卓越的能量密度和成本效益,成为目前极具前景的动力电池正极材料。然而,超高镍正极材料Ni含量的提升也加重了Li-Ni反位缺陷问题。同时,反位在TM层中的Li会形成Li−O−Li构型,易触发(高电压)阴离子氧化还原反应。到目前为止,Li-Ni反位缺陷的动态...
当两个分子发生碰撞,除了发生化学反应,另一个重要过程是能量传递,即分子动能和内能的相互转化过程。深入研究分子之间通过碰撞发生振动、转动能量传递、电子态淬灭或激发的机理,在等离子体诊断、高马赫发动机燃料主动冷却和燃烧过程、大气化学和星际化学等领域有重要应用。目前,人们利用交叉分子束结合先进的分子束操控和高分辨产物探测技术已经对中性分子之间的碰撞传能过程实现“态-态”分辨的研究。受制于低能离子束较大的...
在过去三十年中,锂离子电池技术迅猛发展,广泛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然而,随之而来的大规模废旧电池的退役和处理问题引发了新的资源与环境挑战。绿色高效锂电池回收技术的开发迫在眉睫,这不仅是减少碳排放、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途径,也是保障国家战略资源安全、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关键举措。
2024年7月3日,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院智能所吴正岩和张嘉团队在对不同电性重金属离子同时进行去除方面取得进展。科研团队研发出一种新型纳米原电池材料,可对9种不同电性的重金属离子实现高效同时去除。相关成果已被环境领域权威期刊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接收发表,同时该成果获授权发明专利1项。
钠离子电池(Na-ion batteries, NIBs)因资源丰富、成本低廉被认为是支撑大规模储能可持续发展、保障我国能源安全的关键技术。高性能钠离子电池的发展离不开对先进电极材料的研究,尤其在负极材料方面,目前可选材料相对有限。无定形碳材料因来源广泛、结构可调、储钠综合性能优异成为最具应用潜力的负极材料。过去几十年里,大量研究聚焦于通过采用多样化的碳源前驱体和控制碳化条件制备碳负极,旨在不断提...
2024年6月27日,由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上海光源科学中心波荡器项目团队牵头研制的巴西SIRIUS光源两台真空内波荡器顺利完成出厂测试,于6月17日交付巴西光源方,计划于2024年9月在巴西光源完成在线安装调试。
2024年5月16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能源催化转化全国重点实验室动力电池与系统研究部(DNL2900)陈忠伟院士团队在退役动力电池的可持续回收方面取得进展,突破现阶段萃取-沉淀-煅烧复杂三步法工艺,基于可持续浸出和共沉淀的再生策略,提出一步法退役锂离子电池正极高质量再生方案和向下一代动力电池正极材料转变的新途径,使正极材料成本分别降低38.3%和73.6%,获得全新低成本高性能下一代储...
室温磷光(RTP)是一种独特的光物理现象,相关材料在撤去激发光源后,可以持续数秒到几小时的长寿命发射。由于其较大的斯托克斯位移和长发光寿命等特性,RTP材料在信息加密、生物成像、化学传感等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前景。与广泛应用的荧光标签相比,RTP材料还具有额外的时间维度和更为丰富的光学可调性,因而在多级信息编码中展现出更高的隐蔽性和难以复制性,更适用于高等级的信息加密与防伪。近十年来,RTP领域得到...
基于离子脱嵌反应的传统锂离子电池由于单电子转移产生的比容量有限,其能量密度已接近理论极限,难以满足未来长续航和大规模储能体系的性能需求。三氟化铁正极(FeF3)基于三电子转移的转换反应具备712 mAh g-1的高理论比容量,将其匹配锂金属负极而构筑的Li-FeF3电池的理论能量密度可达850 Wh kg-1和1500 Wh L-1。然而,商业ReO3型FeF3正极的本征电子/离子传输性能不佳,涉...
基于中性水系电解液的水系锂离子电池,因固有的高安全性、环境友好性、易于制造等优点而备受关注。然而,水分子极为有限的电化学稳定性窗口以及在超出窗口后负极界面处严重的析氢反应(HER),限制了高压水系电池的发展,进而限制了水系电池的能量密度。从现有的商业锂离子电池中可知,抑制HER的有效策略是可以通过在负极表面处形成坚固的固体电解质界面(SEI)膜来钝化负电极而实现。这是由于坚固的SEI保护层阻挡了水...
2024年1月12日,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微纳米流体力学团队利用分子模拟,研究了离子液体-真空界面电场诱导离子喷射现象(图1)。该工作为选择合适的离子喷射分子模拟策略提供了指导,也为后续研究更复杂的电喷射现象奠定了基础。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流体物理》(Physics of Fluids)上,并入选编辑精选(Editor’s Pick)。
2024年1月4日,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材料中心科研人员与先进能源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合作,利用重离子辐照技术和化学蚀刻工艺成功研发了一种用于锂离子电池的耐高温PET隔膜。该研究成果以“利用重离子辐照技术直接制备聚酯耐高温锂离子电池隔膜”为题发表在《美国化学会应用材料与表面》上。 
从环境监测到人体汗液电解质分析都迫切地需求高灵敏、宽检测范围的高性能离子传感器。传统固体接触离子选择电极(SC-ISE)的电极膜电位与待测离子含量之间的关系符合能斯特公式,往往存在灵敏度较低的限制。寻求新机制来实现高性能离子传感具有重要意义。蒸发驱动的水伏效应是近些年兴起的新领域,它是利用水的蒸发驱动溶液流经过具有交叠双电层的功能化纳米通道,在固-液界面相互作用下产生与溶液离子浓度相关联的电压和电...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