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 >>> 农学总论 作物学 园艺学 土壤学 植物保护学 农药学 林学 畜牧学 兽医学 水产学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要闻 农学相关记录32800条 . 查询时间(1.609 秒)
土壤颗粒有机质(POM)是土壤有机质最活跃的组分,由未分解或半分解的植物残体和部分微生物分解产物组成,具有比重小、颗粒大(53~2000 μm)、C/N 比高(10~40)、周转快(几年至几十年)的特征。然而,传统的POM分离方法存在破坏土壤结构、无法获取其空间分布信息等局限。同时,POM的分解不仅受土壤孔隙结构特征的物理阻碍,反过来其分解又可促生新孔隙,二者存在显著的互馈作用。因此,如何非破坏性...
作为第18届上海国际花展花展的黄浦主会场,复兴公园内举办了花丛花坛展示活动,园艺师们以花为笔、以绿为墨为城市描绘出一幅幅绚丽的自然画卷。日前,经专家评审,辰山植物园选送作品《辰山印象》脱颖而出,获得本次花展花丛花坛园艺展示活动最高荣誉——铂金奖!
在春夏之交的美好时节,辰山植物园于2025年4月26日(周六)至2025年5月20日(周二)举办“人随春好・花满辰”2025上海月季展。本次展览以月季收集和研究成果为支撑,以行业交流和科学普及为目标,旨在搭建全球月季科学、艺术与文化的展示平台,为生态文明建设贡献力量。此次月季展不仅将进一步展现中国月季栽培与育种水平,推动科学研究与应用,还将弘扬月季花文化,让月季融入市民生活,引领城市...
2025年4月23日至25日,由广东省植物学会主办、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承办的2025年“广东省植物迁地保护体系建设培训班”在广州举行。来自全省各植物迁地保护机构的百余名代表齐聚华南植物园,共同探讨植物迁地保护体系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为推进植物多样性保护注入新动能。
问鹤鄱阳湖(图)     白鹤  鄱阳湖  湿地       2025/4/24
2024年12月2日举行的2024年第二次中俄保护区线上国际交流活动获悉(https://pc.yun.jxntv.cn/c/TUFGSm5Nbzl2bSt5Q1lMQktWSmVOUT09.html),白鹤繁殖地俄罗斯雅库特地区白鹤繁殖和迁徙调查,监测2024年秋季白鹤种群数量为6728只。白鹤主要越冬地江西省鄱阳湖区(鄱阳湖及周边农田)监测2024年冬季白鹤数量为5042只,比2023年度39...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植物进化与保护研究团队联合植物研究所、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瑞典农业大学和于默奥大学等单位,首次构建了包含22个栓皮栎个体的泛基因组图谱,系统鉴定了54万个高质量结构变异,阐明SVs与SNPs(单核苷酸变异)在气候适应性中的功能互补机制。基于栓皮栎与麻栎全基因组重测序数据,研究团队通过全基因组扫描和基因型-环境关联分析,锁定染色体9上250 kb的Chr9-ERF区域(含8个串联...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战略植物资源保育与利用科研团队最新研究发现,北方獐牙菜中的主要活性成分—Bellidifolin(BEL)可通过调控肠道菌群和胆汁酸代谢,显著改善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及相关代谢异常。研究团队通过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PLC-MS/MS)从北方獐牙菜提取物中鉴定出25个氧杂蒽酮类化合物,结合网络药理学分析,发现其与脂代谢和动脉粥样硬化通路密切相关。其中,BEL显著降低了血清...
2025上海国际花展于4月18日在黄浦区新天地盛大启幕,来自辰山植物园的特色凤梨惊艳亮相位于新天地时尚1期的花展开幕式主会场。现场以“花开新天地凤栖霓虹枝”为展示主题,精心打造了3组景点,分别展示了帝王凤梨、帝王凤梨的杂交后代以及众多美丽的积水型凤梨。凤梨科植物为了获得更多的阳光和雨露逐渐进化出了附生的习性,并常常附生于大树的树干或林冠层,形成了奇特的空中花园景观。如今,这些原本栖息于中、南美洲热...
2025年4月6日至8日,园林园艺中心余佳润与古生态研究组王力博士、毛佑青硕士研究生赴景东无量山和宁洱小黑江等地,对该地区的高山竹类、旧世界热带木本竹类和温带小径竹类进行考察和引种工作。本次考察由王力带队,余佳润、毛佑青及当地护林员协助相关工作。
2025年4月8日,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王冰研究员和崖州湾国家实验室/遗传发育所李家洋院士团队提出“甘蔗理想株型”创新理念,阐述其塑造过程中面临的挑战、机遇及关键育种策略,为实现甘蔗产量突破提供了新思路,对保障全球糖料安全具有重要意义。该观点论文以“Shaping Future Sugarcane:Ideal Plant Architecture and Breeding Strate...
随着全球森林土壤酸化加剧,热带亚热带森林植物磷限制日益严峻,最先受到磷限制而退出生态系统的是乔木还是草本目前尚不明确。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鼎湖山站团队依托长期酸雨模拟实验(pH分别为4.0、3.5、3.0),系统研究了南亚热带森林中乔木层和草本层的磷动态及其根际土壤磷转化过程。研究发现,长期模拟酸雨导致乔木植物根际土壤无机磷减少,乔木植物的叶片、凋落物和根系磷含量及氮磷重吸收效率比值均保持稳定;而...
2025年4月16日,由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主导的“长江鲟自然繁殖试验”取得突破。被宣布“野外灭绝”的长江鲟,首次在赤水河实现自然产卵并孵化,迈出了长江鲟野外种群恢复的关键一步。
2025年4月11日,陕西省微生物研究所联合柞水县科技局、西川村驻村工作队、陕西秦峰农业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在柞水县西川村成功举办“羊肚菌—木耳轮作”高产栽培技术现场培训会。活动旨在推广创新技术模式,拓展木耳大棚利用效率,助力乡村产业振兴。活动吸引了当地干部群众、农户代表及企业技术人员等近60人参与,柞水县科技局副局长张虎、商洛市科技局驻西川村第一书记王轶平、秦峰农业公司总经理吴礼健等参加了培训。
亚洲栽培稻驯化历史可追溯至一万年前的普通野生稻。 面对全球人口增长和气候变化加剧的双重压力,如何将野生稻历经万年锤炼的“生存智慧”注入现代品种,培育出兼具高产潜力与抗病抗逆特性的“超级水稻”已成为重要研究课题。然而,传统依赖单一参考基因组的研究模式譬如以管窥天,仅能捕捉水稻遗传多样性的冰山一角。因此,亟需构建高质量、大规模的野生稻泛基因组,剖析其广泛的多样性,挖掘其耐逆、抗病等优良性状的遗传变异宝...
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作为全球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产量稳定性直接关系到全球粮食系统的韧性。近年来小麦产量增益速度显著放缓,生物与非生物逆境胁迫不断加剧,现有育种资源难以满足小麦育种对高产、稳产与抗逆性日益增长的需求,亟需引入新的、突破性的优异基因源,拓宽小麦的遗传基础以实现持续改良。黑麦(Secale cereale L.)作为小麦的近缘属,具有丰富的遗传变异和强大的...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