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要闻 农学”相关记录32776条 . 查询时间(1.347 秒)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所在土壤颗粒有机质定量表征及其与孔隙结构互馈作用研究中取得进展(图)
土壤 颗粒 有机
2025/4/25
土壤颗粒有机质(POM)是土壤有机质最活跃的组分,由未分解或半分解的植物残体和部分微生物分解产物组成,具有比重小、颗粒大(53~2000 μm)、C/N 比高(10~40)、周转快(几年至几十年)的特征。然而,传统的POM分离方法存在破坏土壤结构、无法获取其空间分布信息等局限。同时,POM的分解不仅受土壤孔隙结构特征的物理阻碍,反过来其分解又可促生新孔隙,二者存在显著的互馈作用。因此,如何非破坏性...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对滇中无量山、小黑江等地竹类进行考察和引种(图)
滇中无量山 小黑江 地竹类
2025/4/28


赤水河长江鲟自然繁殖试验取得突破(图)
赤水河 长江鲟 自然繁殖
2025/4/22


中国科学院迄今分辨率最高的野生稻-栽培稻泛基因组图谱绘就(图)
野生 栽培 基因
2025/4/17
亚洲栽培稻驯化历史可追溯至一万年前的普通野生稻。 面对全球人口增长和气候变化加剧的双重压力,如何将野生稻历经万年锤炼的“生存智慧”注入现代品种,培育出兼具高产潜力与抗病抗逆特性的“超级水稻”已成为重要研究课题。然而,传统依赖单一参考基因组的研究模式譬如以管窥天,仅能捕捉水稻遗传多样性的冰山一角。因此,亟需构建高质量、大规模的野生稻泛基因组,剖析其广泛的多样性,挖掘其耐逆、抗病等优良性状的遗传变异宝...

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作为全球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产量稳定性直接关系到全球粮食系统的韧性。近年来小麦产量增益速度显著放缓,生物与非生物逆境胁迫不断加剧,现有育种资源难以满足小麦育种对高产、稳产与抗逆性日益增长的需求,亟需引入新的、突破性的优异基因源,拓宽小麦的遗传基础以实现持续改良。黑麦(Secale cereale L.)作为小麦的近缘属,具有丰富的遗传变异和强大的...

首届兰科植物保护与利用培训班顺利举办(图)
兰科 植物保护 培训班
2025/4/28

山楂是我国原产和特有的栽培果树,其果实不仅营养丰富,还具有显著的保健和药用功效,广泛应用于鲜食、加工和入药。尽管山楂具有如此重要的经济价值和市场需求,但由于基因组数据的不足,其关键性状(如果皮颜色和种子硬度)形成的分子机制知之甚少,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研究者对山楂优异性状的深入研究,也严重阻碍了山楂产业的发展。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科研团队破解柑橘黄龙病重要科学难题(图)
基因 种质资源
2025/4/19
柑橘黄龙病被称为“柑橘界的癌症”,这种由亚洲韧皮杆菌引发的毁灭性病害,已肆虐全球近50个国家,导致柑橘产业年均损失超百亿美元。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叶健团队成功解析柑橘抗黄龙病核心分子机制,并利用人工智能(AI)技术筛选出可有效防控该病害的小肽。这项研究不仅破解了困扰国际农业界缺乏柑橘黄龙病抗性基因的科学难题,也为全球柑橘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中国科学院昆明分院转基因与种间杂交技术的融合提升麻风树产量与抗病性(图)
基因 植物 培育
2025/4/16
小桐子(Jatropha curcas)又名麻疯树,是大戟科多年生木本油料植物,因其种子含油量高(30-40%),是生产生物柴油的理想原料。适合在热带干旱地区种植,且不与粮食作物竞争。然而,受遗传多样性限制,小桐子表现出晚熟、产量不稳定及抗逆性不足等问题,限制了其商业化发展。2025年来,小桐子根腐病在多个种植区域广泛发生,导致叶片脱落、茎腐烂和产量下降,影响了小桐子的规模化种植。

智慧农业赋能八零农夫园区 数字中心助力农业变革(图)
智慧农业 八零农夫园区 农业变革
2025/4/10
设施农业在保障首都“菜篮子”稳定供给方面意义重大。随着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推动先进信息技术应用与农业产业的融合成为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的关键。近日,记者来到了密云区八零农夫家庭农场,见证了在智能化技术加持下的一场蜕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