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化学 >>> 无机化学 有机化学 分析化学 物理化学 化学物理学 高分子物理 高分子化学 核化学 应用化学 化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要闻 化学相关记录6987条 . 查询时间(1.484 秒)
2025年3月28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低碳催化与工程研究部(DNL12)刘中民院士、叶茂研究员、魏迎旭研究员、田鹏研究员团队,受邀发表了甲醇制烯烃领域Perspective评述文章,系统总结了团队理解和调控甲醇制烯烃动态复杂催化体系的观点和研究成果,包括动态催化原理的提出和定量模型的凝练,以及其与新一代甲醇制烯烃(DMTO-III)技术的内在联系。
2025年3月25日,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研究员廖玉河联合比利时鲁汶大学与法国道达尔能源公司科研人员,报道了酸碱协同催化胺法碳捕集溶剂再生的新路径。该研究发现,固体ZrOxHy催化剂可提升胺溶液中二氧化碳的脱附速率,在固定床反应器中表现出2.5倍的二氧化碳脱附增强效果。
2025年3月25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太阳能研究部(DNL16)范峰滔研究员、李灿院士等在光生电荷转移原位成像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实现了对固-液界面双电层中紧密层电荷的定量测量,完成了对光生电荷从固相空间电荷区到表界面液相反应的全过程追踪。研究发现,反应溶液环境对于光生电荷的分离行为具有重要影响。通过调控反应环境,团队实现了对反应过程电荷转移的调控,并揭示了光催化反应的更深入的机理。
在量子材料中,轨道作为一种关键的自由度,对低能物理现象和独特性质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原子中不同轨道的贡献往往会引发对称性破缺,从而产生诸如强关联材料中的轨道依赖能带重整化、轨道依赖对称性破缺态、轨道选择性莫特转变以及轨道选择性超导配对等现象。例如,笼目超导体AV₃Sb₅(A=K、Rb、Cs)体系是一种多带超导体,展现出一系列丰富而奇异的物性特征,包括Z₂拓扑、对...
Pickering乳液是一种以胶体颗粒作为乳化剂稳定油水体系的乳液,应用领域十分广泛。不同于分子表面活性剂,胶体颗粒不可逆地占据乳液界面,为Pickering乳液提供了优异的长期稳定性。然而在Pickering乳液体系中,未被胶体颗粒占据的自由乳液界面大小常常强烈影响到乳液的先进性能。因此,传统Pickering乳液面临乳化剂颗粒界面覆盖率高和自由乳液界面需求之间的矛盾。
中国科学院院士、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李灿联合研究员范峰滔等,在铁电材料光催化水分解研究方面取得进展。该团队通过精准调控铁电材料表面结构,揭示了限制其水分解效率的关键因素,实现了高效水全分解反应,表观量子效率达4.08%。
利用可再生电力通过电化学CO₂还原反应(CO₂RR)生产高附加值化学品,对于可再生碳资源增值具有重要意义。多碳醇(如乙醇、正丙醇等)因具有高能量密度特性及与现有能源基础设施的高度适配性,在清洁能源储存与化工原料领域展现出广阔应用前景。目前,电催化CO₂RR生成多碳醇的主要挑战在于解决C-C偶联与C-O键断裂的竞争机制导致的产物选择性失衡。此外,高电流密度下中间体...
呼气分析具有无创、便捷和快速等优势。有研究发现,人的呼出气体含有2000多种挥发性有机物,且与疾病与代谢异常相关。同时,碳-13同位素、一氧化氮、甲烷和氢气等呼气标记物检测通过相关认证并应用于临床。但是,相比于已确定的挥发性有机物,大量呼气标记物与疾病和健康状态缺乏相关性研究,是呼气分析进入临床应用的重要挑战。因此,亟需创新检测技术,实现呼气标记物高灵敏、高精准、快速在线的高效数据获取。
2025年3月14日, 题为《猕猴额叶神经振荡控制序列工作记忆的几何表征》的研究论文于《Current Biology》期刊在线发表。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神经科学研究所)王立平研究组通过在清醒猕猴上进行高通量电生理记录,发现了局部场电位的θ振荡(Theta,4-8 Hz)能够灵活调控序列工作任务内感觉与记忆信息的群体编码,以促进感官刺激向工作记忆的转化。
2025年3月14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生物能源研究部催化羰基化研究组(DNL0604组)吴小锋研究员团队发表了单电子转移介导的羰基化反应的综述文章,系统总结了团队在单电子转移(SET)介导的羰基化领域的前沿探索与创新研究,为惰性化学键的高效活化及催化羰化转化提供了理论框架。
2025年3月12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太阳能研究部(DNL16)李灿院士,范峰滔研究员等在铁电材料光催化水分解研究中取得新进展,团队通过精准调控铁电材料的表面结构,揭示了限制其水分解效率的关键因素,实现了高效水全分解反应,表观量子效率(AQY)达4.08%。
2025年3月11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能源与环境小分子催化研究中心(509组群)邓德会研究员、崔晓菊副研究员团队,在硫化氢电催化分解制备氢气的研究中取得新进展。团队开发出具有双级“铠甲”结构的整体式电极,实现了在工业安培级电流密度下高效分解硫化氢制备氢气和单质硫。该工作为工业废气中硫化氢污染物的资源化利用和绿色氢能源的可持续制备提供了新思路。
提高金属材料疲劳强度是工程构件安全服役的重要保障。作为目前已知疲劳强度最高的金属结构材料,高强钢的拉伸强度已突破3GPa,但其拉-压疲劳强度未能突破1GPa瓶颈。
2025年2月26日,利民股份子公司利民化学的连续流法三乙膦酸铝生产工艺、子公司威远生化的气相法全流程连续化草铵膦生产工艺入选中国农药工业协会发布的《农药行业绿色低碳工艺名录(2025年版)》。
2025年3月10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焦峰和潘秀莲,联合中国科学院院士包信和团队,在合成气直接转化研究方面取得进展。该团队揭示了分子筛酸位点可及性调控合成气转化性能的机理,为剖析分子筛传质调控机制以及设计高性能分子筛催化剂提供了新思路。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